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邵阳县

邵阳县

①西晋改昭阳县置,属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邵东县东。南朝梁省入邵陵县。

②东晋太宁元年(323)改邵武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邵武市。明嘉靖《邵武府志》卷2:“郡有樵岚山,樵水出焉。治在其阳,故曰邵阳。又曰樵川,又曰樵阳也。”故邵武别名樵川。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复为邵武县。

③隋平陈后改邵陵县置,属潭州。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元和志》卷29邵阳县:“在邵水之阳,故名。”大业初属长沙郡。唐为邵州治。五代晋天福中楚马希范改为敏政县。后汉复为邵阳县。南宋为宝庆府治。元为宝庆路治。明为宝庆府治。1913年改为宝庆县。1926年复改邵阳县。1952年迁治塘渡口镇(即今邵阳县)。


(1)古县名。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置,治今福建省邵武市。属建安郡。嘉靖《邵武府志》:“郡有樵岚山,樵水出焉。治其阳,故曰邵阳,又曰樵川,又曰樵阳也。”故邵武别名樵川。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复为邵武县。(2)今县名。在湖南省中部,资水上游。属邵阳市。面积 1997 平方千米。人口93.4万。辖12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塘渡口镇。《元和郡县志》邵阳县:“在邵水之阳,故名。”西汉初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治今邵阳市旧城区。元始五年(5年)封长沙剌王子刘赏为昭阳侯,邑于昭陵县东南境(今邵东县境)。三国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昭陵、昭阳县均属昭陵郡。西晋初,避司马昭讳改“昭”为“”,邵阳政区名称始此。隋开皇初省邵阳县入邵陵县,九年(589年)改邵陵县曰邵阳县,属潭州;移邵阳县治于邵陵故城(即今邵阳市区)。大业中属长沙郡。贞观十年(636年)属邵州。天宝元年(742年)属邵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邵州。五代晋改称敏政县,属敏州;汉复称邵阳县,属邵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属宝庆府。元属宝庆路。明、清属宝庆府。1913年改称宝庆县。1914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省。1926年复称邵阳县。1949年属邵阳专区。1950年析邵阳城区置邵阳市(县级)。1952年析东部置邵东县,析北部及新化县南部置新邵县,划武冈县东北部来属。同年县人民政府迁塘渡口。1968年属邵阳地区,1986年属邵阳市。地处湘中丘陵西南部。赧水、夫夷水、檀江流经境内。诸水沿岸地势平坦,形成河谷盆地,有白仓、板桥、东山、谷洲四大著名田畴。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甘薯、小麦,大豆次之。经济作物多油茶、油菜籽、花生、油桐、柑橘、棉花、茶叶、烟草、黄花菜、辣椒等。饲养业以养猪为主。林产多松、杉、竹。矿产有煤、锰、锑、铁、大理石、石膏等。工业有机械、造纸、化肥、酿酒、烤烟、化工、印刷等。207、320国道和邵永公路经此。资水、夫夷水可航机船。纪念地有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名胜古迹有响水洞和芙蓉峰摩崖石刻、江东桥亭。


猜你喜欢

  • 桥镇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治城桥镇西北二里。清雍正 《崇明县志》 卷2: “普济桥镇、中津桥镇俱在北关处,距城二里。” 民国 《崇明县志》 卷2: “邑称四镇为最繁盛。北曰普济桥镇,距城二里。……西曰貊貔庙镇,

  • 桥邓隘

    亦作桥屯隘。在今广西鹿寨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09洛容县: 桥邓隘 “在县北。万历二年,官兵平洛斗诸巢,贼败散,乃设兵分屯扼塞,一守桥屯隘,一守都勒隘,一守平经隘,于三板堡设堡一,屯兵戍守”。

  • 聂家市

    即今湖南临湘市北二十二里聂市镇。《清一统志·岳州府二》: 聂家市 “在临湘县 (治今岳阳市东北陆城镇) 东南四十五里。有上、下二市”。

  • 䍧柯县

    即牂柯县。 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隋书·地理志》 䍧柯郡: “䍧柯县, 带郡。”

  • 下仓店镇

    清置,属蓟州。即今天津市蓟县南六十里下仓镇。

  • 斑鸠店

    即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斑鸠店镇。为唐卢国公程咬金的故乡。

  • 瓦岗集

    一名瓦岗寨。即今河南滑县东南瓦岗寨乡。民国《重修滑县志》卷6:“瓦岗集,距城五十里。”

  • 呼兰哈达

    一名灶突山,俗称烟筒山。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永陵镇南八里。清 《满洲实录》 卷2: 明万历十五年 (1587),努尔哈赤 “于硕里口呼兰哈达下,东南河二道: 一名嘉哈; 一名硕里加,河中一平山,筑

  • 首阳关

    即今甘肃陇西县西北首阳乡。《明史·地理志》 陇西县: “西有首阳山,上有关。”

  • 阿猛镇

    1944年置,属砚山县。即今云南砚山县东北阿猛镇。元代维摩州治此。在云南省砚山县东部。面积207.2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阿猛,人口 6600。原为彝族阿母部驻地,习称阿母,转为阿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