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陂
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渭河北。《水经·渭水注》: 白渠 “东南径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寰宇记》 卷29下邽县: “金氏陂在县东南二十里。按《舆地志》 云,汉昭帝时,车骑将军金日䃅有功, 赐其地。” 后陂废。 唐武德二年 (619) 复引白渠入陂,贞观三年 (629) 于陂侧置金氏监,十二年监废。
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渭河北岸。汉昭帝时以金日䃅有功,赐此陂。唐武德初引白渠水灌之。古人有云此陂水满即关内丰熟。宋代已废。
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渭河北。《水经·渭水注》: 白渠 “东南径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寰宇记》 卷29下邽县: “金氏陂在县东南二十里。按《舆地志》 云,汉昭帝时,车骑将军金日䃅有功, 赐其地。” 后陂废。 唐武德二年 (619) 复引白渠入陂,贞观三年 (629) 于陂侧置金氏监,十二年监废。
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渭河北岸。汉昭帝时以金日䃅有功,赐此陂。唐武德初引白渠水灌之。古人有云此陂水满即关内丰熟。宋代已废。
又称西干线。从基隆至高雄。全长408.5公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
一名丰乐河。源出今贵州凤冈县北。《清史稿·地理志》 龙泉县: “洪渡河出县西北山,东北流,入安化。” 至四川入乌江。乌江支流。在贵州省东北部。因流经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故名。源于湄潭县北部万马乡杨柳
即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乌龙山。《清一统志·严州府》:乌龙山“在建德县(故治在今建德市东北梅城镇)北三里。……旁有乌龙岭。明初克严州,苗帅杨完者屯乌龙岭,李文忠击败之,即此”。
在今山东微山县北欢城镇。《汉书·地理志》鲁国薛县:“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水经·泗水注》:“漷水又西径仲虺城北。”又引《晋书地道记》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
①即今山西大同县东北十七里阁老山。《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栲栳山 “景泰初,敌寇大同,镇帅郭登帅兵饵之,行七十里,至水头。……追四十里,至栲栳山,尽夺所掠而还”。②在今安徽灵璧县北五里。《方舆纪
即今广东湛江市东北龙头镇。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吴川县:龙头岭在“县西四十里”。
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扶柳城。东汉属安平国。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废入堂阳县,景明元年(500)复置,属长乐郡。北齐废。《水经·浊漳水注》:“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县有扶泽,泽
即今安徽全椒县西东王乡。民国《全椒县志》卷1:东王集街“距城四十五里,街长不及半里,俱市肆”。
①东魏天平初置,属阳州。治所在金门县(今河南洛宁县西,洛水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洛宁县及卢氏县。后废。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义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东魏天平初置,治金门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南)
指齐西部地。《孟子·告子》:“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注:“高唐,齐西邑。绵驹处之,故曰齐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