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锁桥
①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文井江上。清嘉庆《四川通志》 卷31崇庆州: 铁锁桥,“ 《州志》: 桥凡二座,皆跨文井江。一在石柱子,一在鹞子岩。每桥用铁索十余根,上铺一板,左右各有绊索如栏杆,长各有十余丈。……不知制始何代,其有断坏者,匠人负炉就熔续之,名为飞火接”。
②在今四川沐川县西北杨村乡南杨 (洋) 溪河上。清乾隆 《屏山县志》 卷2: 铁锁桥 “在杨村乡杨溪河上,两岸悬岩千丈,縆以铁索,直板其上,以济行人。长二十余丈,阔五尺”。
①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文井江上。清嘉庆《四川通志》 卷31崇庆州: 铁锁桥,“ 《州志》: 桥凡二座,皆跨文井江。一在石柱子,一在鹞子岩。每桥用铁索十余根,上铺一板,左右各有绊索如栏杆,长各有十余丈。……不知制始何代,其有断坏者,匠人负炉就熔续之,名为飞火接”。
②在今四川沐川县西北杨村乡南杨 (洋) 溪河上。清乾隆 《屏山县志》 卷2: 铁锁桥 “在杨村乡杨溪河上,两岸悬岩千丈,縆以铁索,直板其上,以济行人。长二十余丈,阔五尺”。
即今四川万县东南龙驹镇。《新定元丰九域志》卷8忠州:“南宾县尉司,本伪蜀龙渠镇,属夔州,皇朝割属忠州,移南宾县尉于此。”
①东汉置,属陈国。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西北四十里庙王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建安元年 (196),封曹操为武平侯于此。西晋属梁国。东晋废。北魏正始中复置,属陈留郡。隋开皇十八年(598) 改为鹿
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普光乡。清光绪《东乡县志》 卷1: 普光寺场 “去县治一百里”。
即今陕西西安市北草滩镇。清于此设县丞,民国改为县佐。
在今吉林蛟河市南。民国魏声龢 《鸡林旧闻录》: 桦甸县 “北有桦皮甸子地名,因以为县”。
东汉改舆县置,属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仪征市北。三国吴复为舆县。
即可蒙山。在今四川中江县南。《新唐书·地理志》 铜山县:“南可象山,西北私铸山, 皆有铜。”《寰宇记》卷82铜山县:“可蒙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一里。出铜。”《方舆纪要》卷71中江县:可蒙山“在县西南百
即龙山。在今辽宁朝阳市东。赵万里辑校 《元一统志》 卷2: 和龙山 “在兴中州东,南北长六十里,东西广三十里。一峰特耸,号曰天柱孤峰”。
①南朝宋置,属河间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州市西南。寻废。②隋开皇元年 (581) 改城中县置,属安宁郡。治所在今陕西子长县东秀仁河流域。大业初属雕阴郡。唐武德三年 (620) 为魏州治。贞观二年 (628
亦作忽章河、西洪河。即今塔吉克斯坦西北部之锡尔河。《方舆纪要》卷65:火站河“在沙鹿海牙城西。城东又有哈卜连河”。《明史·西域传》:沙鹿海牙“城居小冈上,西北临河,河名火站,水势冲急,架浮梁以渡,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