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镇
金置,属阳曲县。即今山西太原市北二十八里阳曲镇。
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东部。面积39.4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阳曲村,人口 5350。因村位居阳兴河河湾之阳,故名。东汉末曾为阳曲县治。1953年属太原市第三区,同年设阳曲乡。1956年改镇,1958年改郊区阳曲公社,1984年复镇。地处太原盆地北部平川区。产玉米、谷子、蔬菜、苹果。特产辣椒、大蒜、胡萝卜。有特种油品、炼铁、轧钢等厂。同蒲铁路、石太高速公路、108国道经此。阳曲村中有慈禧太后西逃驻跸处。
金置,属阳曲县。即今山西太原市北二十八里阳曲镇。
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东部。面积39.4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阳曲村,人口 5350。因村位居阳兴河河湾之阳,故名。东汉末曾为阳曲县治。1953年属太原市第三区,同年设阳曲乡。1956年改镇,1958年改郊区阳曲公社,1984年复镇。地处太原盆地北部平川区。产玉米、谷子、蔬菜、苹果。特产辣椒、大蒜、胡萝卜。有特种油品、炼铁、轧钢等厂。同蒲铁路、石太高速公路、108国道经此。阳曲村中有慈禧太后西逃驻跸处。
在今浙江平湖市。为清代著名学者陆陇其祖居。陇其有《三鱼堂文集》。
唐“岭南五管”简称。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及越南北部。《旧唐书·地理志》:“永徽后,以广、桂、容、邕、安南府, 皆隶广府都督统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岭南五管。”其后广州都督府称号有变,而五管之名仍
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隋书·炀帝纪》: 大业五年 (609),炀帝西巡,自拔延山入长宁谷,“度星岭”。即此。古山名。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交界处一带。隋大业五年(609年),炀
在今陕西西安市三学街。原文庙所在地。北宋元祐二年(1087)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历代都有增添,清初始称“碑林”。现有七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一千多块,荟萃自汉迄
北周建德四年(575)置,为普慈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三十五里龙门场。隋开皇三年(583)属普州。十三年(593)改为普慈县。古县名。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治今四川省乐至县东北。为普慈郡治
元至元二十三年 (1286) 降英德路置,属江西行省。治所在真阳县 (今广东英德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市及翁源县地。大德四年 (1300) 复改英德路。至大初又降为英德州。明洪武二年 (1369)改
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出狼山下,西北流注入大清河 (即今黄河)。《水经·济水注》: “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径谷城北,西注狼水。” 金赵秉文 《滏水集》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吴、丹阳二郡置,属扬州。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十五里)。辖境相当今浙江北部苕溪流域全境及江苏宜兴市。东晋义熙元年(405)移治今湖州市城区。南朝梁末为震州治。旋罢震州,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西北召口乡南。东距画邑城遗址(桐林田旺遗址)二里。王蠋,战国时齐画邑人, 因进谏齐王不听,故退耕于野。《史记·田单列传》载:“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
即京绥铁路。自北京丰台至绥远省会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因1928—1949年北京称为北平,故称京绥铁路为平绥铁路。京包铁路旧称。由京绥铁路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