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隆州

隆州

①亦作崇州。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南梁北巴州置,治所在阆中县 (今四川阆中市)。《寰宇记》 卷86阆州: 隆州 “取其连冈,地势高隆为郡名。后魏 《典略》 云: 此州故有隆城坚险,因置隆州”。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南部、南充、苍溪、蓬安等市县地。隋大业三年 (607) 改为巴西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隆州,四年 (621) 辖境南部缩小,先天二年 (713) 改为阆州。

②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隆平县 (今越南河山平省山西)。六年 (623) 改为南隆州,贞观元年 (627) 废。

③五代北汉置,治所在今山西祁县东南。后废。

④北宋政和四年 (1114) 置,治所在兴隆县(今广西东兰县南)。宣和三年 (1121) 废为威远砦。

⑤南宋隆兴元年 (1163) 改仙井监置,治所在仁寿县 (今四川仁寿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仁寿、井研二县及双流县东南地。元至元二十年 (1283)废。

⑥金大定二十九年 (1189) 改济州置,属会宁府。治所在利涉县 (今吉林农安县)。《金史·地理志上》 隆州: “大定二十九年,嫌与山东路济州同,更今名。” 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德惠、双阳等县及长春市地。贞祐初升为隆安府。

⑦元至元十七年 (1280) 改隆州千户置,属建昌路。治所在大隆城 (今四川德昌县西北。一说在今会理县北境)。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属建昌府。后废。


(1)西魏废帝时改南梁州置,治阆中县(今四川阆中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阆中市。隋大业初改巴西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隆州。先天二年(713年)改阆州。(2)五代北汉置,治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属太原府。后废。(3)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置,治兴隆县(今广西东兰县南)。宣和三年(1121年)废。(4)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改仙井监置,治仁寿县(今属四川)。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仁寿、井研等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5)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济州置,治利涉县(今吉林农安县)。贞祐初升为隆安府。(6)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治今四川省德昌县西北。属建昌路。后废。


猜你喜欢

  • 新阳江

    即新洋江。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六里。南承吴淞江,北通娄江。

  • 龙池镇

    ①在今江西南丰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南丰县:龙池镇在“县东南二十里。有巡司”。②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龙池镇。《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土地关”条下:“《边略》:县地西南二边,邻松林木瓜、大小

  • 敬爱寺

    在唐东都建春门外,今河南洛阳市旧城东南。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卷3载: “敬爱寺是中宗皇帝为高宗、武后置。”

  • 参合陂

    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晋书·慕容垂载记》: 东晋太元二十年 (395),“遣其太子宝及农与慕容麟等率八万伐魏……宝进师临河,惧不敢济。还次参合 (陂),忽有大风黑气,状若堤防,或高或下,临覆军上

  • 临漳山

    一名鸡头山。在今湖北南漳县南。《寰宇记》 卷145南漳县: 临漳山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本鸡头山,北临漳水”。

  • 升元观

    在今山东泰安市泰山岱宗坊西。清聂��《泰山道里记》:“观初名建封院,宋政和八年赐额升元,有敕牒碑。元至元二十二年张志纯重修,改曰朝元,有徐世隆碑。其神祀东华帝君,俗谓之东岳

  • 上岸

    指今中南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俗分诸国为上、下岸,以真腊、占城为上岸,大食、三佛齐、阇婆为下岸。”上、下岸或以马六甲海峡为准而区分。

  • 托纥臣水

    即今内蒙古辽河上游南支流老哈河。《隋书·契丹传》:“部落渐众,遂北徙逐水草,当辽西正北二百里,依托纥臣水而居。”《新唐书·地理志》 作吐护真河。

  • 罗目江

    即今四川峨眉山市南之临江河。《舆地纪胜》 卷146嘉定府: 罗目江 “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茅平以北,直罗目县治之上五里。水石之胜,怪怪奇奇,自是合二溪之委是为江”。《方舆纪要》 卷7

  • 都播

    又作都波,敕勒 (铁勒) 诸部之一。在今俄罗斯萨彦岭以南、唐努山以北之图瓦省。隋时属东突厥。唐属安北都护府。《新唐书·回鹘传·都播》: 都播 “亦曰都波,其地北濒小海,西坚昆,南回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