隺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马营乡东二里。《方舆纪要》卷18马营堡: 隺山 “在堡东二里。上多桧柏,一望森然。俗名东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马营乡东二里。《方舆纪要》卷18马营堡: 隺山 “在堡东二里。上多桧柏,一望森然。俗名东山”。
①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新华乡 (官渡场)。清嘉庆 《东乡县志》: 官渡场 “去县治二百三十里”。②即今四川巫山县南官渡河南岸之官渡镇。清道光 《夔州府志》 卷 12: 官渡场 “在县南六十里”。③清为官
在今四川遂宁市西南。《元和志》 卷33安居县: “柔刚山在县东二十里。” 《旧唐书·地理志》安居县: “旧治柔刚山。” 柔刚县以此为名。
在今湖北浠水县东。《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斗方山“在县东五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在湖北省浠水县东北。形方如斗,故名。属大别山。主要由片麻岩构成。海拔425米。怪石嵯峨,形态各异。有飞云、罗汉、八卦
额尔齐斯河支流。在今新疆哈巴河县西。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 5: 哈尔巴郭勒,“准语 (蒙古语),哈尔巴,小鱼名。河出此鱼,故名”。
蒙古至元七年 (1270) 置,属甘肃行省。治所即今甘肃酒泉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东,高台县以西地区。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改置肃州卫。见“肃州(1)”。
东汉建初四年 (79) 改纶氏县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登封市西五十四里颍阳镇。西晋废。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武林县复置,属洛州。大业元年 (605) 改为嵩阳县 (徙治今登封市)。
东晋明帝时侨置于晋陵郡界内。治所在今江苏武进县西。隋废。
即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库布齐沙漠。《新唐书·地理志》 所载边州入四夷道里中的夏州北道,“又经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乌那水,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又名普纳沙、破讷沙(《全唐
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境。《资治通鉴》: 唐开耀元年 (681),“曹怀舜与裨将窦义昭将前军击突厥。或告 ‘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在黑沙’,左右才二十骑以下,可径往取也。怀舜等信之,留老弱于瓠芦泊,帅轻锐
在今贵州贵阳市北。《方舆纪要》 卷121贵阳府: 贵州驿 “在府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