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设治局
1944年由丹寨、台江两县析置,驻小丹江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以境内雷公山为名。1949年升为雷山县,并移治丹江镇。
1944年(1943年批准,1944年正式成立)由丹寨、台江两县柳江、清江河两流域之间地方析置,以境内雷公山得名,治小丹江(今贵州雷山县驻地丹江镇东)。1949年升雷山县,迁今县驻地丹江镇。
1944年由丹寨、台江两县析置,驻小丹江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以境内雷公山为名。1949年升为雷山县,并移治丹江镇。
1944年(1943年批准,1944年正式成立)由丹寨、台江两县柳江、清江河两流域之间地方析置,以境内雷公山得名,治小丹江(今贵州雷山县驻地丹江镇东)。1949年升雷山县,迁今县驻地丹江镇。
在今安徽全椒县西。《明一统志》卷18滁州:北独山“在全椒县西六十里。崒然特起,不与众山相接。上有汉高祖庙及古塔”。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吴、丹阳二郡置,属扬州。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十五里)。辖境相当今浙江北部苕溪流域全境及江苏宜兴市。东晋义熙元年(405)移治今湖州市城区。南朝梁末为震州治。旋罢震州,
在今青海兴海县一带。《资治通鉴》: 隋大业五年 (609),“命刘权镇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即此。(1)古镇名。在今青海省兴海县一带。隋大业五年(609年),刘权镇守河源
①在今山东金乡县东一里。《方舆纪要》卷32金乡县: 金莎岭 “西自曹县、定陶,东抵鱼台,绵亘三百余里,因地异名,实一岭也”。《清一统志·济宁州》: “上有莎草,映日如金,故名。”②即金岭。今新疆天山东
在今山西岢岚县东。《清一统志·太原府一》:长城山“在岢岚州东三里。下有白龙泉,流合岚漪河”。
一名江东。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 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 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其地本指今芜湖市、南京市间长江河段以东地区。因东晋及南朝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天门山,北流会顺安河入江。《元丰九域志》卷6:铜陵县有天门水。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墟沟镇。《方舆纪要》 卷22海州: 墟沟营 “在州东北。《舆程记》: 州东北六十里至塔儿湾,又北三十里为南城,又北三十里为大村,又东北三十里即虚沟营也。又三十里渡海岛,为海州北出山
唐南诏置,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南凤营乡。唐樊绰《云南志》卷1:会川镇“五十五里至目集馆……从目集驿至河子镇七十里”。
即今广东阳山县南七拱河南岸杜步乡。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阳山县图:县西南有杜步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