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松岭
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大宝乡北,南距大宝场五十里。民国时,为彭县大宝山铜矿主产区之一。
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大宝乡北,南距大宝场五十里。民国时,为彭县大宝山铜矿主产区之一。
即戎牙路。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苏腊巴亚一带。一说即今印尼松巴哇岛东部之散加尔港。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有专条记述。明张燮《东西洋考》 “西洋针路” 条有重迦罗。
唐贞观八年(634)改湋川县置,属岐州。治所即今陕西扶风县。至德中属凤翔府。金初改名扶兴县,寻复故。元、明、清皆属凤翔府。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在陕西省西部。属宝鸡市。面积751平
唐南诏劝丰祐时置,为南诏别都。又称上都。治所在善阐城 (即今云南昆明市)。辖境约当今云南昆明市区附近地区。宋大理时亦为陪都,为八府之一。辖境约当今昆明市及易门、禄丰、嵩明各县地。蒙古宪宗五年 (125
即今河北临漳县故邺县城西南门。《十六国春秋·后赵录》:太宁元年(349),“伏都等攻(石)闵不克,(石)闵、(李)农等攻斩伏都等, 自凤阳门至琨华,横尸相镇”,即此。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升梅州置,治所在程乡县 (今广东梅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梅州、梅县、平远、蕉岭等市县地。二十三年 (1286) 复为梅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梅州置,治程乡县(今广
西汉初置,属太原郡。在今山西静乐县西。后改为县。西汉初封靳强为侯国于此,治今山西省静乐县西。后国除为县。
在今河北景县旧城外。《方舆纪要》卷13景州: “ 《志》 云: 州昔当大河之冲,地平土疏,无冈陵之阻,往往决溢为患,因于城外三里,周回筑堤,恃以为固。”
在今山西大同市区南部。俗称南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 (713—741),故名开元寺。五代晋时改称大普恩寺。寺内建筑多毁于辽末,金天会六年 (1128) 重修。明正统十年 (1445) 整修后,成为当时官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三里。《清一统志·杭州府二》:竹林桥“在临安县西三里。南北诸山夹峙,有九水合流于此”。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兴国路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兴县)。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通山等市县地。洪武九年(1376)降为兴国州。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