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碉山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方舆胜览》卷56威州: 高碉山 “今州县治并据此山,三面悬崖,姜维故城在焉”。《方舆纪要》 卷67威州: 高碉山在“州北三十里。三面悬崖,大江经其南。刘煦曰,维州治岷山孤峰,即此。上有姜维故城,即唐维州治”。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方舆胜览》卷56威州: 高碉山 “今州县治并据此山,三面悬崖,姜维故城在焉”。《方舆纪要》 卷67威州: 高碉山在“州北三十里。三面悬崖,大江经其南。刘煦曰,维州治岷山孤峰,即此。上有姜维故城,即唐维州治”。
又作五端、阿端、扩端、忽炭。即今新疆和田市。《元史· 世祖纪》: 至元十五年 (1278) 一月,“阿老瓦丁戍斡端”。十六年(1279),“以忽必来、别速台为都元帅,将蒙古军二千人、河西军一千人,戍斡
在今山东即墨市北十里。《方舆纪要》卷36即墨县:“《志》云,旧置营于县南七十里金家岭寨。宣德八年移置于此。营城周四里,为登莱三营之一。”
①金改北宋匼河镇置,属河东县。在今山西芮城县西七十五里匼河村。②清置,属新乡县。即今河南新乡县西二十四里合河乡。
在今河北无极县西。《方舆纪要》 卷14无极县: 廉台在 “县西十三里。相传以廉颇名。《晋地道记》: 魏昌县有廉台”。《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26《前燕四》: 东晋永和八年 (352),慕容恪讨闵于安喜,
即今福建建阳市东水吉镇西营头。明、清置巡司于此。《方舆纪要》 卷97建宁府瓯宁县 “筹岭镇” 条下: “又营头巡司在府西北百十里。正统四年设于水吉镇之营头街,因名。”
唐贞观三年(629)置,为羁縻州。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治所阳师县寄治于良乡县之故东闾城(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后废。唐贞观三年(630年)以室韦、契丹部落置,侨治营州(治今
亦名八稜碉。在今四川小金县北四十里八角乡。《清史稿·木塔尔传》:乾隆三十七年(1772)征金川,“将军温福令从军,即率士兵夺八角碉,降千余人,复官寨”。事后,设八角碉屯,有把总驻防。
即今河南唐河县西北桐寨铺镇。清乾隆 《唐县志》 卷 1 《集镇》: “桐寨铺,县西四十里。”
元置,即今福建将乐县西南白莲镇。
即枣台铁路。从山东枣庄经峄城至台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