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门

龙门

①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②即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以龙门山(今西山)和香山(东山)隔伊河夹峙如门, 因名。唐刘长卿《龙门八咏·阙口》:“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韦应物《龙门游眺》:“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③在今四川重庆市南塗山前长江水中。《明一统志》卷69重庆府:塗山“在府城东八里岷江南岸。山之址有石中分,名曰龙门,其下水与江通,左右石壁有鲤鱼飞跃之状”。


(1)景点名。(1)即禹门口。在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之间,跨黄河东西两岸。形势如门阙,故名龙门。相传夏禹导河至此,凿以通流,即《尚书·禹贡》所谓“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山东西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出龙门一泻千里。前人咏诗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今“禹门春浪”为“韩城八景”之一。为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2)又名伊阙、伊阙山、阙口、阙塞、阙塞山。以有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隔伊河夹峙如门,故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为其南面门户。北魏迄晚唐间,在此建寺凿窟。有香山寺、奉先寺、宾阳洞、万佛洞及白居墓等古迹。(3)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西山罗汉崖的峭壁上。从三清阁穿过镌有“别有洞天”四字的狭窄石道,沿石阶而上,至云海、石林的石室平台,眼界豁然开朗。继往南行,危崖壁立,岩间开辟一条傍山开窗隧道抵慈云洞。室内雕观音坐像,其门楹、香炉、藻井及各种装饰,都是在原岩石上雕刻而成。观音像旁立有清道光年间刻的《重修慈云洞吴道士功行碑记》,记载了道士吴来清开凿石室的经过。室外有方形平台及石栏,此处题咏刻石甚多。沿隧道石阶上,即至刻有“龙门”二字的石坊,入内,有石室为达天阁。阁内供奉一尊魁星,提斗执笔,足踏鳌鱼,形象生动,其他门楹、香炉、台案、供瓶及游龙等都是在崖石上精雕细刻而成,浑然一体。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峭壁,有壁联称:“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整段工程始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止于咸丰三年(1853年)。身临其境,海天一色,视野广阔,晨观日出,烟霞变幻,气象万千,可称滇中第一胜境。(2)区片名。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南、雁石溪上源。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2.6万。因境内龙门硿的龙灵山、溪尾山形势扼要,形成跨进龙岩城必经之门,故名。1949年设龙门乡,1956年改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镇。1996年撤销,改设街道办事处。产稻、甘薯、花生、烟草、松、杉。有铁、煤矿。工业有水泥、化肥、造纸、采煤等。福三、厦隘公路交会于此。名胜古迹有紫金山、明建龙门塔。为郭滴人故里。(3)集镇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东北部。龙门乡人民政府驻地。唐为万承州治,1929年为万承县治。人口 1400,壮族。为农贸集市,以粮食、竹笋、生姜、苦丁茶、龙眼、黄皮果等为大宗。公路通县城和隆安县。

昆明龙门


猜你喜欢

  • 阳林县

    北魏永安中置,属定戎郡。治所在今山西孝义市境。北齐废。古县名。北魏永安中置,治今山西省孝义市境内。属定戎郡。北齐废。

  • 徐县

    西汉置,为临淮郡治。治所即今江苏泗洪县南大徐台子。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西晋属临淮郡。东晋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半城镇。为临淮郡治。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晋属临淮国。

  • 宝庄

    即今新疆鄯善县。《宋史·高昌传》: 太平兴国六年 (981),王延德出使高昌,从鬼谷口避风驿“凡八日至泽田寺。高昌闻使至,遣人来迎,次历地名宝庄”。

  • 流沙泽

    亦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一说在今额济纳旗北。《汉书·地理志》 张掖郡居延县: “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 《寰宇记》 卷152甘州张掖县: “居延海在县东北一千六百里。即古之流沙泽也。

  • 洮安县

    1914年改靖安县置,属奉天省洮昌道。治所在白城子 (今吉林白城市)。1929年直属辽宁省。1950年改名白城县。旧县名。(1)原名靖安县,因与江西省靖安县重复,1914年改名,因地处洮儿河沿岸,为祈

  • 鸡栋山

    一名鸡鸣山、金鸡山。在今四川名山县西南与雅安市交界处。《舆地纪胜》卷147雅州:鸡栋山“即古之名山也。因为名山戍,唐垂拱中以戍为县”。《方舆纪要》卷72名山县,鸡栋山“在县西南十七里。一名鸡呜山”。唐

  • 西乡县

    ①西晋太康二年(281)改南乡县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南十五里。北魏正始间废。隋大业二年(606)复改丰宁县为西乡县,为汉中郡治。治所即今西乡县。唐为洋州治。天宝元年(742)为洋川郡治。后

  • 云岭栅

    在今安徽泾县西六十里云岭乡。清置守御所于此。

  • 新现汛

    即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北新现乡。清时设新现汛。

  • 泜水

    ①即今河北隆尧县北泜河。《山海经·北三经》: 敦舆山,“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清一统志·赵州一》: 泜河 “自临城县西南发源,东南径顺德府内丘、唐山二县界,又东南径隆平县南,至任县入滏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