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老

三老

官名。战国、秦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置,职掌教化。据《墨子·号令》及《史记·滑稽列传》,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西汉初年,乡、县均置。汉二年(前205)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后郡国亦置。三老可免除徭役,就地方政事向县令丞尉提出各种建议。三国两晋南北朝一般不置乡、县、郡国三老,但依东汉明帝制,以年老大臣为之,以示孝悌天下。但据《晋书》《宋书》,其时部分县、乡仍旧俗沿置,为乡官,然无定制。


1、官名,掌教化。战国时,魏国就有此官《史记·滑稽列传》:“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烦三老为入白之。”《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后汉书·百官志》:“乡置有秩、三老、游徼……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后汉书·光武帝纪》:“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注:“三老者,乡官也,高祖置。前书曰:举人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者,置以为三老,每乡一人;择乡三老为县三老,与令长丞尉以事相教。”

2、赤眉起义军最尊者之称。《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转入太山,自号三老……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

3、赤眉起义军营长官之称。《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

猜你喜欢

  • 判都官司

    官名。北宋前期置,见“部官司”。

  • 乌古敌烈统军司

    官署名。辽始置于道宗咸雍四年(1068),设统军使、都监等职。金初沿置,天德二年(1150)升为招讨司,又称东北路招讨司,迁治所于泰州(今黑龙江泰来县塔子城,一说故城在今吉林洮安县四家子村古城)。

  • 详刑寺大夫

    官名。见“详刑寺”。

  • 河标

    河道总督的直辖军队。掌河工调遣,督护及守汛、防险之事。因南北二河河道总督分别由漕运总督与直隶总督兼任,故南北二河的河标分别由漕运总督的漕标与直隶总督的督标兼管。东河河道总督为专任,所属河标,计有本标中

  • 復陶

    官名。掌管衣服的官。《左传·襄公三十年》:“辞以老。与之田,使为君復陶。”注:“復陶,主衣之官。”

  • 司膳员外郎

    官名。即膳部员外郎,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咸亨元年 (670) 复,玄宗天宝十一载 (752) 改,肃宗至德二载 (757) 复名膳部员外郎。

  • 太医署丞

    官名。即太医丞。即“太医丞”,详见该条。

  • 大都供需院

    官署名。元成宗大德五年 (1301) 由警巡院分置,后以左、右警巡院副使、判官、典史各一员主之。

  • 左都御史

    官名。又称“总宪”。明清都察院之主官。掌院事。明洪武十六年(1383)设,左、右各一人,秩正三品。十七年升秩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南京都察院设右都御史一人。清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设,一人。

  • 四辅

    君王之辅佐大臣。《礼记·文王世子》:“设四辅及三公。”孔颖达疏引 《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西汉为太师、太傅、太保、少傅合称。平帝元始元年 (后1)置。位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