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乐部

乐部

官署名。北周始置。西魏、北周春官府原设司乐,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为乐部。掌演乐事,以乐部中大夫主其事。后代多废不置,其演乐事分属太常寺、太乐署等机构。清朝置,乃特设之机构。掌管大祭祀、大朝会的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事务。设于乾隆七年(1742 )。长官为管理大臣,亦称“典乐大臣”。初由礼部满尚书兼任,其他懂音乐之王大臣亦可简派,无定员。后改为由各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兼理,而满大臣中懂音乐者亦可派为管理大臣。下设署正、署丞、协律郎、司乐等官,以及乐生一百八十人,舞生三百人,分别隶于各署、处,所属机构有神乐署、和声署、什榜处等。此外,内务府掌仪司所掌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及銮仪卫所掌卤簿诸乐,均由乐部统一管理。其职官仍隶原衙门。


官署名。北周置,如太乐署,其职如周代的大司乐,掌教音乐及乐学之政。其官有上士、中士。唐代有“乐部”,指乐队,非官属,属太常。清代有乐部,为主管音乐的官属;其官为典乐大臣,由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任。见《通典·职官七·太常卿·太乐署》、《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乐部》。

猜你喜欢

  • 持节尉

    官名。战国魏置。持符节的使臣。《战国策·魏策四》:“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缩高,其子为管守。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五大夫,使为持节尉。’”武官名。战国时魏置,见《战国策·魏策四》。

  • 归义中郎将

    官名。北魏置,职掌不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典北乐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北王府,员额一百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乐”。

  • 书记官长

    官名。北洋政府始置。(1)设于大理院书记厅、高等审判厅书记厅和高等检察厅书记室,分别主管本厅、室事务。(2)设于审计院书记室,主管本室事务。(3)设于海军总司令公署,为上、中校或相当文官。国民党政府于

  • 国尉

    官名。春秋晋国,战国赵、秦等国置。掌全国军政的长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许历为国尉。”《秦始皇本纪》:“大梁人尉缭来”,“以为秦国尉”。张守节正义:“若汉大尉,大将军之比也。”官名,战国时秦

  • 红粉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制造火药。

  • 尚用监

    官署名。元置,见“中尚监”。

  • 孟父族帐常衮司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皇族帐官,掌蜀国王岩木房族之事。

  • 选官

    主持铨选官吏的官员。《晋书·蔡克传》:“(司马)颖为丞相,擢为东曹掾。克素有格量,及居选官,苟进之徒望风畏惮。”时东曹掾典铨选官员。《梁书·王泰传》: “士多怀泰,每愿其居选官。顷之,为吏部尚书,衣冠

  • 右领左右府大将军

    官名。隋朝右领左右府长官,置一员,正三品,掌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侍卫左右,供御兵仗,炀帝大业三年 (607) 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