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清末所设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置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大臣一人,总教习一人。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停办。二十八年复校,增设预备科 (政科、艺科)、速成科 (仕学馆、师范馆)。二十九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又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专设京师大学堂总督一人。大学堂分为经学科、政法科、文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八个分科大学和通儒院。译学馆、宗室、觉罗、八旗中、小学堂、进士馆、医学馆、编译局改由学务大臣统辖。三十二年,直隶学部。宣统二年 (1910) 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国家设立的大学名。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邢部侍郎李端棻奏请建立大学堂,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元月御史王鹏运又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得到光绪帝的批准,下谕筹办。同年五月,总理衙门上报了由梁启超草拟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并派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工部侍郎许景澄为总教习,于官书局原址正式创建京师大学堂,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按日本学规参照本国情形起草的,其主要内容为:第一,中西并重,以西学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学为学堂之全体;以西文为西学之发凡,不以西文为西学之研究;第二,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种,普通学科毕业后,再学习专门学科一门或两门;第三,京师大学堂既是学校又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兼管全国各省教育行政和学堂;第四,京师大学堂设藏书楼、仪器院,并在上海等处开设编译局,编辑大、中、小学教科书;第五,京师大学堂内另设一师范斋,以培养教师,附设一小学,使师范生有实习之地;第六,京师大学堂学生来源有两类:一是翰林院编检、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上及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之愿入学堂肄业者;二是各省中学堂毕业生。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虽然新政停止实行,但筹办京师大学堂仍然继续进行,不过在顽固派统治之下,京师大学堂于此年十一月开学时只有仕学院,令举人、进士出身的各京曹入院学习,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学生不及百人,上午自习经史,午后学自然科学与外文,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学生渐多,将近二百人,乃选拔其优秀者,别立史学、地理、政治三堂。其余改名为立本、求志、敦行、守约诸堂。仕学院学生分隶于史学、地理、政治三堂,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学校被迫停办。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元月复校,改定章程,先设预科,分政科、艺科两门;设速成科,亦分两门,即为已做官的官员学习新知识而设的仕学馆与培养师资的师范馆。其译局由旧官书局筹办,一设京师,一分设上海。九月,大学堂招生,录取仕学生五十七名,师范生七十九名。十一月,同文馆并入,设英、法、俄、德、日五国语言文字专科。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闰五月,特派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同商办京师大学堂,增设进士馆(为新进士学习新知识而设)、医学实业馆。六月,又奏请改同文馆为译学馆,分授英、俄、德、法、日五国语言文字,兼习各种科学。十一月奏派学生赴外洋留学,派往日本三十一人,西洋十六人,又奏请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大学堂另设总监督一员,专管大学堂事务。于是诏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以大学士孙家鼐充任。十二月,以大理寺少卿张亨嘉为大学堂总监督。凡译学馆、进士馆、医学馆、译局等均直辖于学务大臣而不隶大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定大学堂属于学部,总监督为专官,秩正三品,下设经、法、文、工、商五科监督各一人,教务、庶务、斋务各提调,均聘请通晓学务者充任。至宣统二年(公元1912年),大学堂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五月,改为北京大学。

猜你喜欢

  • 胞族

    亦称“大氏族”,是原始社会中介于氏族与部落之间的社会组织。通常是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联结而成,胞族的职能多半在宗教方面,它有自己的神灵,祭司和节日,举行各自的宗教仪式,部落间发生战事时,各个胞族都

  • 宗子博士

    官名。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诸王宫宗学置,掌教授之事。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改为宗学教授。官名。宋置,为“南北宅教授”的改名,见该条。

  • 新衣库

    官署名。北宋置,掌收受锦衣、杂帛衣服及礼仪所需衣物。设监官二人,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 监门官二人,以司天监官及三班使臣充任。真宗咸平四年(1001),以受纳衣服库并入,始兼掌诸司丁匠及诸军所需衣服。

  • 官名。西周置。武职。职掌及官位大小不详。见《散盘铭》。

  • 中散庶长

    官名。北魏置、统诸中散。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四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职掌参见“中散”。官名。北魏置,从四品上,见《魏书·官氏志》。

  • 末官

    1、小官、最小的官。2、官吏的谦称。

  • 刑部检校

    官名。见“刑部照磨”。

  • 通直

    官名。隋谒者台的属官。《隋书·百官志下》:“通直三十人,将事谒者三十人,谒者七十人,皆掌出使。”

  • 卿相

    春秋战国时丞相别称。《商君书·赏刑》:“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卿和相的合称,泛指执政的大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起)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

  • 闸官

    清朝州县所属吏员之一。掌理河闸蓄泄启闭之事。主要设于运河沿河州县。州属闸官共十四人,山东十一人,顺天府一人,江苏二人。其中属直隶州者八人,属散州者六人。县属闸官共二十五人,江西十一人,山东十四人。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