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部郎官
仓部郎中、仓部员外郎通称。
仓部郎中、仓部员外郎通称。
明代任用官员方式之一。官员家居被召, 因需缺而预补者, 称为添注。
官名。唐德宗兴元元年(784)置,一人,从二品,以授节帅罢任者,无职事。
清代军队名。见“上三旗”。
官名。高昌国武官。
官制用语。唐朝后期,藩镇自辟属官,因非经吏部铨授,故称假版官。宋初有试衔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以试大理评事为假承事郎,试秘书省正字为假承奉郎,又改太庙斋郎为假将仕郎,皆非正官,
官名。周朝置。掌镞矢制造的工官。《周礼·冬官 ·矢人》:“矢人为矢。”
官名。即殿中将军,隋朝因避讳改。左、右卫各置十五员,正八品上,参列军府,出使劳问,文帝开皇六年(586)罢。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七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
官名。明初置为太子东宫官。见“左率府使”。
同“鳌禁”,见“鳌禁”条。宋朝岳珂《桯史》九:“庆元间,有宿儒以文名,入鳌掖为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