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

吏部

官署名。①东汉始于尚书台置吏曹(一说名吏部曹),掌选举祠祀事,后改名选部,专掌官吏的任免考选,三国魏改名吏部,职掌文职官吏任免考选,兼典法制,隶尚书台(省),设尚书为长官,武官选举归中护军; 或说领吏部、考功、定课、比部等郎曹。两晋沿置,所领郎曹或有增减,兼掌武官选举。南朝定制,置为尚书省六曹之一,设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郎曹。自魏、晋至南北朝,居尚书列曹之首,其职极重,其官品秩常比他曹为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因不欲威权在下,增尚书为二员以削弱其权任,寻复置一员。北魏前期或称选部,孝文帝改制后定置为尚书省六曹之一,或说领吏部、考功、南北主客四曹。北齐领吏部、考功、主爵三郎曹,掌文武官吏任免考选封爵之政,法制改归都官曹。麹氏高昌国置为八部之首,设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历朝又每以大臣参掌选事分其权任,重大任命须与众执政大臣参议,由皇帝、宰相裁定。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设郎中;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府,改隶夏官府为诸司之一,设中大夫为长官,下大夫、上士各一员副之,或省中大夫,则以下大夫为长官。隋、唐、五代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全国文职官员铨选、勋封、考课之政。隋初设尚书为长官,领吏部(选部)、司封(主爵)、司勋、考功等署; 炀帝大业三年(607)增设侍郎一员为次官。唐增侍郎为二员,诸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员。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列,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名天官,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 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名文部,肃宗至德二载(757)复旧。唐前期兼管贡举,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始移其事归礼部。因尚书常由宰相兼任,部务实际上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后,尚书省诸部职权为宰相、诸使职侵夺,本部铨选之权日轻。北宋初文武官铨选分属中书、审官院、枢密院、三班院,稍后文选属审官东院、流内铨,武选属审官西院、三班院,本部唯掌注拟州县、幕职官,京朝官叙服章、申请摄官讣吊祠祭、拔萃举人等事,兼管南曹、甲库,置判吏部事二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又有格式司,尚书、侍郎皆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掌管全国文武官吏铨选爵勋考课之政令,置尚书一员、侍郎二员; 改审官东、西院为尚书左、右选,由尚书主持,管理较高级的文武官吏; 改流内铨、三班院为侍郎左、右选,由侍郎主持,管理较低级的文武官吏,合称吏部四选,各置郎中、员外郎,分掌铨选之政。高级文官须由中书省敕授,高级武官须由枢密院宣授。领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各置郎中、员外郎,分掌爵勋考课之政,吏部司兼佐部务; 官告院掌官吏任命文书,置主管官等员。辽朝为南面官署,无实际职掌。金朝职掌与宋略同,然不分四选,不设诸司,置尚书、侍郎各一员为长贰,郎中、员外郎各二至四员,掌拟注从七品以下职事官,正七品以上,将名单上报尚书省,听制授。领架阁库、官诰院。金初与尚书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1140)始分治。元朝隶中书省,掌文官铨选,武官归枢密院。世祖中统元年(1260)与户、礼并为左三部,后或自为一部,或与礼部合为吏礼部,至元十三年(1276)始定制自为一部,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员额不等,亦不设诸司。后定员尚书三员,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二员。惠宗至元三年(1373)增置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至正元年(1341),又置司绩一员,掌百官行止。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六部直隶皇帝,分掌政务,吏部掌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武官归兵部。除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设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初领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洪武十三年增司封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定置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及司务厅。建文(1399—1402)中一度增置左、右侍中居尚书下、侍郎上,去诸司清吏字,成祖即位后复旧。永乐(1403—1424)中,六部迁北京。清朝天聪五年(1631)始置,以贝勒管理部务,设满、蒙、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1638)分参政为左、右,增理事官、副理事官、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掌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八年复以亲王、郡王兼摄部务,九年罢。雍正元年(1723)以大学士领部务,嘉庆四年(1799)改以亲王领,六年复以大学士领,遂为定制。置尚书满、汉各一员,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属官有堂主事,清档房满二员,汉本房满二员,汉军一员,掌文案章奏。所领诸司沿明制,又置当月处、督促所等机构,各置满、汉、蒙古、汉军等郎官,员额不等。宣统三年(1911)成立责任内阁,设铨叙、制诰等局,遂废。②魏晋南北朝尚书省郎曹之一,设郎(郎中),隶吏部尚书,协掌铨选之政。隋初改设侍郎二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选部。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旧,设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及主事等员,为吏部头司,协掌铨政,领南曹,在诸司中最为重要。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部改名司列、天官,寻各复旧。宋朝亦置,初无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各四员,协掌铨选及部务。


官署名。三国时魏始置,晋沿其制。《晋书·职官志》:“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及晋置吏部、三公。”自此以后,除北周和辽两代不置吏部外,其余各朝均置吏部。起初权势不太重,后来权势渐重。唐置六部,吏部为首,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其后各朝也大致相同。《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五品以上,以名上而听制授;六品以下,量资而任之。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吏部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选补流外官等;司封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司勋掌勋级;考功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猜你喜欢

  • 内仓监督

    官名。清朝户部所属内仓之主官。顺治十年(1653)设。初任满、汉司官,雍正二年(1724)改委本部满洲司官二人,二年一更代。下设经承一人佐理仓务。掌内仓之出纳。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官名。见“内

  • 馆选

    任官制度。明洪武十八年(1385)定。即选进士为庶吉士之制。永乐二年(1404)以庶吉士隶翰林院,遂有馆选之名。清沿明制,凡选庶吉士均曰馆选。初由新进士中直接选拔。雍正元年(1723)后,改以朝考选庶

  • 殄难将军

    官名。东汉末及三国魏置,两晋、南朝宋省置无常,八品,为杂号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八品上,北周改为正二命。隋初列为散号将军,正九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 罢。杂号将军

  • 中第

    ①选举制度用语。(1)秀才、孝廉等被荐举者“对策”后获得的中等成绩。南朝宋明帝泰始中(465—471) 规定,策试五条,答对三、四条者为中第。十六国后赵规定答策中第者拜中郎。北魏时“秀孝”策试中第者,

  • 工正

    官名。相传少皞时即置,掌工匠营造。《左传》昭公十七年: “五雉为五工匠,称器用,正度量。”春秋鲁、宋、齐、楚等国均置。鲁、宋为司马属官,掌车服。齐、楚掌百工。明朝王府长史司下工匠所亦置,员一人,正八品

  • 豆仓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地官府司仓中大夫所属有豆仓中士,正二命;豆仓下士,正一命。掌豆的收藏。《周礼》无此官。

  • 大比

    选官制度。始见于周。定每三年一次。《周礼、地官、乡大夫》: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宋、元、明、清诸朝沿用以称乡试,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酉年八月在各省省城及京师举行考试,

  • 行人

    官名。《周礼·秋官》属官有大行人、小行人,掌迎送接待宾客之礼。春秋战国各国多设行人,掌朝觐聘问,常任使者。秦、西汉初有行人令,为大行令(典客)属官,掌接待少数民族宾客。西汉诸侯国亦置行人,东汉省。十六

  • 巾车

    官名。春秋置。车官之长,掌公车政令、器物。《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杜预注: “巾车,主车之官。”《仪礼·大射》: “遂命量人,巾车张三侯。”郑玄注: “巾车,于天子

  • 钱署

    官署名。南朝宋置,掌铸钱。《宋书·文帝纪》: “ (文帝元嘉七年 (430) 冬十月) 立钱署,铸四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