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常

太常

官名。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由奉常改名。一说西汉初已有此名,惠帝时改为奉常,景帝时复旧。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之首,官居清要,职务繁重,多由列侯充任。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礼仪,管理皇帝陵墓、寝庙所在县邑,每月巡视诸陵,兼管文化教育,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补吏亦由其主持。置丞一员,辖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都水、均官等令、长、丞及诸陵邑令。西汉中期以后职权逐渐分化削弱,考试之权转归尚书,陵邑划属三辅。新莽时改名秩宗。东汉复旧,裁省属官,唯置丞一员,太史、太祝、太宰、大予乐令、丞,博士祭酒,陵庙园等令; 亦不必定由列侯担任,秩中二千石。三国沿置,魏三品,置丞、主簿、博士、协律都尉、国子祭酒、太学博士及太庙、太祝、太乐、诸陵园邑令、丞等属官。西晋三品,增设鼓吹令、丞。东晋省宗正,其属官除太医外皆归太常。南朝宋三品,又辖明堂、乘黄令,南齐不领乘黄,增廪牺令。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从一品下,二十三年改三品。南北朝礼仪郊庙制度由尚书八座及仪曹裁定,太常位尊职闲。梁及北齐改称太常卿,然亦常省称为太常。参见“太常卿”。


官名,两汉皆置。汉初名奉常,景帝中六年改名太常,掌宗庙礼仪。有丞。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均官都水两长丞,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王莽时改称秩宗(见《汉书·王莽传》)。东汉称太常,卿一人,俸中二千石,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丞一人,俸比千石,掌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管曹事、其官署掾史,没固定人数,随事而定(见《后汉书·百官志》)。魏晋沿置。其后改称太常卿或太常寺。

猜你喜欢

  • 大内惕隐都监

    官名。辽朝大内惕隐司主要官员之一。官名。辽代设大内惕隐司,掌管皇族四帐政教,其长官为大内惕隐、知大内惕隐事、大内惕隐都监,均为北面官。参看《辽史·百官志一·北面皇族帐官》。

  • 司刺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司刺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刑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下设司刺中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参见“司刺”。

  • 军司马旅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军司马中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职掌参见“军司马上士”。

  • 总理銮仪卫事内大臣

    见“銮仪卫掌卫事大臣” 。

  • 清江提举司

    官署名。明朝南京工部所属机构。设提举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二人,正九品,后革副提举。掌供办物料诸事。

  • 省眼

    吏部郎官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吏部郎为小选、为省眼”。

  • 五千营

    明代神机营的附属机构。因都督谭光所进良马五千匹,建立五千营,置坐营内官、武臣各一人,下设四司,每司把司官各二人,掌操练亲军卫随驾护卫官军及火器使用。

  • 中城将军

    官名,又称五威中城将军,为中城四关将军之一,掌城门。《汉书·王莽传》:“置五威司命,中城四关将军。司命司上公以下,中城主十二城门……汝作五威中城将军,中德既成,天下说符。”

  • 太子右虞候

    官署名。隋朝始置,有开府一员,掌斥候伺非; 又有长史、司马及功仓兵骑诸曹参军事,法铠等曹行参军各一员、行参军三员; 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开府为率,并置副率。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太子右清道卫

  • 讲书祭酒

    官名。新莽始建国三年(后11)置,为六经祭酒之一,秩上卿,以唐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