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庶子

庶子

官名。西周已置。《邾公华钟铭》:“铸其和钟,以恤其祭祀盟祀,以乐大夫士庶子。”或说职掌教谕管理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亦作诸子。《周礼》列为夏官之属,掌宿卫王宫。战国时期,国君、太子、公卿大夫等置为家臣,侍从左右,又有御庶子、中庶子、少庶子等名目。秦、汉以来,历朝置为太子属官,详见“太子庶子”。又,汉朝列侯国置为家臣,管理列侯家事务。魏、晋、南朝沿置,兼摄祠祭,王国则置世子庶子。


官名。为太子侍官。《礼记·燕义》:“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周礼》称诸子。《周礼·夏官·诸子》,其职掌与庶子同。秦、西汉、东汉皆有庶子。汉为太子官,西汉五人,秩六百石;东汉无员限,秩四百石。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四·太子庶子》。晋有庶子四人,职比散骑常侍、中书监令,为太子侍从官;另有中庶子四人,职如侍中,掌文翰,也是太子属官。见《晋书·职官志》。南朝宋承晋制。齐置中庶子。见《宋书·百官下》、《南齐书·百官志》。梁陈皆置太子庶子和太子中庶子。庶子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中庶子行则负玺,前后部护驾。见《隋书·百官上》。北魏庶子中庶子皆置。见《魏书·官氏志》。北齐门下坊设中庶子,典书坊设庶子,见《隋书·百官中》。隋门下坊置左庶子二人,典书坊置右庶子二人。见《隋书·百官下》。唐代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正四品,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右春坊置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掌侍从献纳启奏。见《新唐书·百官四上》。左春坊比门下省,右春坊比中书省。自此以后,历代相沿,直至清末才废庶子一官。参看《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庶子》、《历代职官简释·庶子》。

猜你喜欢

  • 五府

    官署合称。西汉指丞相、御史大夫、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府。东汉指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魏、晋以来,用作诸公府的泛称。②唐朝十六卫之左、右卫,各有亲卫之府一,称亲府;勋卫之府二,称勋一府、

  • 资国院

    官署名。元朝顺帝至元六年(1340)置。掌完者忽都皇后财赋等事,正二品。设院使六员,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二员。将昭功万户府司属,集庆路钱粮并入,有司每年验数拨付资正院。正宫皇后死后,册立完者忽都为

  • 修内司大使

    官名。元置,为修内司的主官,见“修内司”。

  • 尝药次御

    官名。北魏置,《魏书·恩幸传》: “(徐义恭)为尝药次御,出为东秦州刺史。”为皇帝身边亲近之职,佐尝药典御负责御药的调制,在进御前要先尝。

  • 参掌机密

    唐朝宰相职衔名义。《新唐书·高宗纪》: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检校洛州刺史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参掌机密。”官名。隋代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为宰相,又以他官参与其间。《隋书·柳机传·柳述附传》记

  • 冬官侍郎

    官名。即工部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工部侍郎。官名。见“冬官”。

  • 起居令史

    官名。后魏始置,皇帝行幸宴会,则在左右,记录帝言及宴宾客酬答。见《通典·职官三·侍中·起居》、《魏书·官氏志》。官名。北魏置,《魏书.官氏志》所载有起居令史,秩从七品上。《通典·职官三》说:“后魏始置

  • 开封尹

    即“开封府尹”。官名。五代时开封府的长官。见“开封府尹”。

  • ①百官通称,相对民而言。②战国后期指秩位较低的官员。秦汉分长吏、少吏。一般秩位在四百石至二百石者为长吏,百石以下为少吏。历代沿称。明清称衙署房吏书办无俸禄而供事于官者。清朝分京吏、外吏两类,京吏有供事

  • 左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西魏沿置。亦作左厢大都督。《周书·贺拔胜传》: “以(贺拔)岳为持节、假卫将军、左大都督,又以征西将军代郡侯莫陈悦为右大都督,並为(尔朱)天光之副以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