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怯薜

怯薜

蒙古语番值宿卫之意,用以指代蒙古和元代的禁卫军。怯薛起源于辽金时期蒙古各部落,意即贵族的亲兵,此种亲兵既作卫队,亦作各种服役。成吉思汗即蒙古大汗位后,建立了一万人的怯薜,称为大中军,成为劲旅。其人员中的大多数是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的子弟及其随从。故怯薜的组建亦含有征调子弟入质以控制臣下的用意。怯薛分四番入值,故称四怯薛。每番三昼夜,护卫大汗,并在大汗斡耳朵中服各种杂役。怯薜之长称怯薜长,四怯薛长由太祖四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后裔世袭、怯薛人员称为怯薜歹,在宫廷服役的职务也是世袭的,称为怯薜执事。历朝皇帝死,其斡耳朵均保留一定数额的怯薜歹。入元以后,大都城和皇城的一般军事防御改由五卫亲军负责,但万余名怯薜歹仍予保留,待遇优厚。元代高级军政官员多由怯薜出身者充任,四怯薜长长期在朝中担任最重要的官职。怯薜歹任官也不经吏部与中书省奏议,直接由怯薜长推举,皇帝直接任命, 称“别里哥选”。怯薛歹除蒙古人、色目人外,也有一部分是汉人、南人。汉族怯薜歹多是早期投奔元朝的汉族旧勋子弟。成宗以后就不再吸收汉人、南人入怯薜,作为朝宫的怯薜歹,仅保有宫廷执事的身份,须按规定日期入宫服役。

猜你喜欢

  • 长房官学

    官学名。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设内监官学于蕉园,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改设于中海万善殿长房,掌教太监学习满、蒙、汉文字。设满教习二人,蒙古教习一人,并由内务府笔帖式教习汉字。参加学习

  • 战国行政区划。诸侯列国于边地设置郡一级行政机构。初时郡比县小,其后郡大于县。《鹖冠子·王铁》: “十县为郡,有大夫守焉。”《史记·韩世家》:“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

  • 尚书内省

    官署名。北宋太宗时,改内省置,设于宫内,由女官组成。设尚宫、大监,并号为尚书; 改祗候人为御侍,衣服为司衣,梳篦为司饰,枕被为司寝,汤药为司药,乐使、副使为仙韶使、副使,茶器为翰林局,掌御阁为直阁,掌

  • 三署

    汉朝光禄勋属下左、右、五官二官署合称。三署各置中郎将分领郎官。西汉五官、左、右三署辖中郎 (一说辖中郎、谒者、侍郎),别有车、户、骑三署,辖郎中。东汉时省车、户、骑,唯置五官、左、右署,中郎、侍郎、郎

  • 他库尔使噶喇大

    满语官名。汉名为给使翼长、翼长。清初,八旗分两翼,每翼各设一员。正五品。掌管一翼承差人役事宜。例由他库尔使壮尼大补授。

  • 左藏库副使

    官名。五代置。宋初用为武臣阶官,不领本职。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 改从七品。 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改武显郎。

  • 札鲁花赤

    即“札鲁忽赤”。

  • 左外兵郎

    官名。西晋分外兵郎置,为尚书省左外兵曹长官通称,亦称郎中,六品。属五兵尚书。东晋、南朝省并“外兵郎”。北魏复置,属七兵尚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品上; 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

  • 职方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职方司员外郎。明清兵部职方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职方部员外郎设,一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兵部职方司亦设一人,皆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

  • 给事局使、副使

    官名。金置,为给事局的正副主官,见”给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