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指挥

指挥

①军事编制,五代后唐始置。隶军下每军十指挥,置指择使为其长官。宋沿置,上隶于厢、军,下领五都。②官名。辽朝置。圣宗统和六年(988)以宋降军分置七指挥统领,各分左右厢,号称归圣军。太平天国亦置。初于*检点之下,共七十二员,比殿前左一、右二为序,左单右双,依次排列。至第十一始去“前”字,直至殿右七十二止。受命出征时常统数军*,总制以下皆听其指挥。未克湖北武汉前,有功将士常加恩赏指挥虚衔,称殿前指挥,不与正指挥同等。又另置职同指挥者,无定员。后期置六爵,指挥遂成卑官。天历戊午八年(1858)排至三百十二号。③官文书名。宋尚书省各部临时解释敕文,以令属下遵照执行之指令。④ “指挥使”简称。


官名。明代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各置指挥一人,正六品,副指挥四人,正七品。掌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等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若车驾亲郊,则率夫里供事。见《明史·职官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使》。清沿明制,兵马司指挥五城各一人,正六品,副指挥各一人,正七品,掌巡缉盗贼,平治道路,稽检囚徒等。见《清史稿·职官二·都察院》。

猜你喜欢

  • 发审处

    清末京城善后协巡总局与内外城工巡局的内部机构。均沿五城理讼之例,掌审理诉讼案件。其中有关民事的重要案件须随到随结。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为内外城预审厅。

  • 国史院修撰

    见“国史院”。

  • 右金吾卫中郎将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右候卫为右金吾卫,其右翊府置,为长官,员一人,正四品下。掌领本府翊卫,督京城六街铺巡警。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命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北宋

  • 柱国大将军

    官名。十六国后燕慕容垂燕元元年(384)置, 以翟檀为之。北魏太武帝神䴥四年(431)亦置,位在太尉之上,后罢。北魏末复置,位在丞相上,用以位置权臣。尔朱荣自大将军迁此,后尔朱兆,高欢先

  • 左候卫将军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左武候为左候卫而置,为十二卫将军之一,二员,从三品,佐大将军总府事。唐初沿置,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名左金吾卫将军。

  • 勋二府

    官署名。唐朝左、右卫所领内府五府之一,置中郎将一员、左右郎将各一员,兵曹参军一员、校尉五员; 每校尉领旅帅二员,每旅帅领队正二十员、副队正二十员。掌领近卫卫士勋卫之属宿卫,号称内仗,极受亲信。

  • 应天府

    府名。①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以原宋州(今河南商丘)升置,为陪都,置官如开封府。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改归德府。②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集庆路 (今南京市) 置。洪武元年(136

  • 解龟

    即解印、辞官。龟,指印上的龟纽,即印。解龟,喻辞官。

  • 明阴阳灾异

    察举科目之一。实行于汉代,其时迷信阴阳术教,故常有举明习阴阳灾异者的诏令。如《汉书·元帝纪》记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六月下诏说:“盖闻安民之道,本由阴阳,间者阴阳错谬,风雨不时……。丞相、御史举天下

  • 西北路招讨使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重要军事机构。掌镇抚西北诸部族,统领突吕不、奥衍、室韦、楮特等部族军及招州兵马。亦称“西北路招讨府”、“西北路招讨司”。置招讨使、副使、都监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