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监修国史

监修国史

官名。东晋康帝始以大臣领史局,渐为制度,《史通》卷一○《辨职》: “近古每有撰述,必以大臣居首。案《晋起居注》载康帝诏,盛称著述任重,理藉亲贤,遂以武陵王(晞)领秘书监”,“既而齐撰国史,和士开总知”。卷一一《史官建置》: “高齐及周,迄于隋氏,其史官以大臣统领者,谓之监修。国史自领,则近循魏代,远效江南,参杂其间,变通而已。”唐太宗贞观三年闰十二月(630)移史馆于禁中,以宰相监修国史,著作郎罢史职,成为故事,监修国史遂为官称。宋初首相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衔,亦有不带昭文馆大学士者,次相加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衔,若置三相则分授昭文馆、集贤殿二大学士、监修国史;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置国史院重修《神宗、哲宗实录》,以右仆射朱胜非监修国史,十年罢史馆官并归实录院,二十八年复置国史院,以宰臣监修; 孝宗隆兴二年(1164)以参知政事钱瑞礼权监修国史。辽朝国史院置为长官。金朝国史院置,掌监修国史事,先曾以谏官兼其职,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谏官不得兼,恐于其奏章私溢己美。


官名。宋设此官,负责编修国史。《宋史·职官四·国史实录院》:“提举国史、监修国史……初,绍兴三年,诏置国史院,重修神宗、哲宗实录,以从官充修撰,续以左仆射吕颐浩提举国史,右仆射朱胜非监修国史。”

猜你喜欢

  • 官判用语,指真除实授。汉朝官吏有真、守之分。官吏由守 (代理) 转正曰真。后世如北齐等沿用。亦指“行”、“兼”。或“领”某职的官员得到朝廷的正式除授。官制用语,秦汉官吏初任试用期为一年,满一年后,称职

  • 禄粟

    隋唐时官俸的组成部分之一,参见“田禄俸料制”。

  • 长爵

    即高爵。《汉书·贾谊传》:“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长爵,高爵也。”

  • 州军府贼曹参军

    官名。南朝宋置,主盗贼事。《宋书·南夷林邑传》记檀和之为龙骥将军、交州刺史,有前部贼曹参军;同书《傅弘之传》记弘之为太尉府行参军,署后部贼曹。是南朝宋时大小军府均置贼曹,且有前后部的分别。

  • 还殿

    官场用语。宋朝贡举考试的一项规定。举人省试合格,因故未参加殿试,可赴下次殿试,称为还殿。宋代科举考试的一项规定。殿试的应举人因故不能殿试,可在下一次殿试时再行参加,称为还殿。

  • 右郎将

    官名。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改车骑将军为郎将,分左、右,左右卫之亲、勋一、勋二、翊一、翊二凡五府及诸卫翊府皆置,为其府中郎将副贰,各一员,正五品上; 太子卫率府之亲府、勋府、翊府三府亦置,各一员,

  • 编置司郎中

    官名。清末法部编置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本司事务。

  • 正阳等九门永定等七门提督

    宦官职名。明置,为司礼监外差,员额正副各一人。掌京城城门守护。

  • 一王

    一代王朝。《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 内署令

    官名。北魏少府所属有内署令,秩第四品。内署之职可能相当于南朝宋的中署,参见“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