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司
指众臣百官及专司某事的长官。《后汉书·陈忠传》:“陛下每引灾自厚,不责臣司,臣司狃恩,莫以为负。”
指众臣百官及专司某事的长官。《后汉书·陈忠传》:“陛下每引灾自厚,不责臣司,臣司狃恩,莫以为负。”
流外视品官。见“萨宝府”。
清朝兵部职方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官名。明代设置,为通政使的副职,清代改为通政使司副使。参见“通政使司”。
官名。据《明会典》记载,明代于山东以主事与郎中、副使分掌河帑出纳。
官名。唐代宗时始置,为客省副长官。五代沿置。宋初用为横行武官阶,不领本职。太祖乾德二年(964)定为视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始为职事官,员二人,从七品,佐客省使掌契丹、高丽国信使见
官名。西晋置,掌尚书省车部曹。六品。东晋罢。
科举制科之一。宋代设置,属于武类科目,于真宗、仁宗时诏举之。
官名。北魏置,为后宫女职。孝文帝改定内官,视四品。
官名。清末度支部职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左、右各一人,正三品,简任。掌佐理财政上一切重要事宜,经理本部各员进退升转及出入经费,兼管收发稽查处、译电所各事。
官名。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始于京城设,以执政充任。后诸路亦置,皆以朝臣充任。掌宣扬朝廷意旨,安慰存问,按察官吏,采访民间利病。或不加使名,只称抚谕官。其官署称抚谕使司或抚谕司。官名。宋设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