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十飙将军”。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三公郎互称,为尚书省三公曹长官。参见“三公郎”。
官署名。元朝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世祖时设于路以上(亦有设总摄司者),统辖僧录司、僧正司、都纲司,掌理僧尼词讼。凡遇僧尼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与地方官府共同处理。长官为总统,下设书吏、公使人等。武宗至大四年
官名。隋于内侍省置内尚食局,掌中宫膳食之事,置典御及丞各二人。
武散官名。隋炀帝时置,秩正七品。
臣下使用的礼乐超越礼制的规定。《谷梁传·隐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初献六羽,始僭乐矣。”。
见“纠察在京刑狱司”。
官名。参见“吏科左给事中”。
官名。春秋晋置。上军将之副职。晋国军制分上、中、下军,皆设将、佐。
杂号将军名,东汉置,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孝献帝纪》:“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并侍送乘舆。”武官名。东汉始置,扬奉曾任此职。三国蜀沿置,章武末王连曾任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