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通事舍人

通事舍人

官名。① 中书省属官。亦称中书通事舍人、中书舍人。东晋始置,掌呈奏案章,七品,多选名流充任。后省,由中书侍郎兼其职。南朝复置,员四人,渐引用有才干的寒士,于呈奏本职外,兼掌诏令,入直内廷,出宣帝命,凡有陈奏,由其持入参决,遂夺中书侍郎之职,权倾天下。梁后期改名中书舍人。北朝亦称中书舍人。参见“中书舍人”。②隋初置为内史省(中书省的改称)属官,员十六人。职如前朝谒者,掌承旨传宣之事,从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增为二十四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通事谒者,从六品,隶谒者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谒者台,复名通事舍人,员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承旨宣劳等事,选善辞令者充任。隶四方馆,名义上属中书省。北京改隶閤门司,亦称閤门通事舍人,员十人,从七品。朝会宴幸时赞相礼仪,传宣引班,赞其拜舞之节而纠其违失。号为閤职,为武臣清要之选。辽朝为南面朝官,隶门下省通事舍人院。金朝复称閤门通事舍人,员二人,从七品。时閤门司隶宣徽院。元朝置于侍仪司,隶礼部。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始置十四员,后或减或增,英宗至治元年(1355)以后定置十六员,从七品。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亦置,隶侍仪司,明洪武四年(1371)定为从九品。后改侍仪司为殿廷仪礼司(鸿胪寺),遂罢。③北魏门下省属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六品上。麴氏高昌国亦置,地位较高。④东宫属官。南朝齐、梁、陈皆置,亦称东宫通事舍人,掌传宣令旨、内外启奏。梁位一班,陈九品。北齐太子门下坊属官有通事守舍人。隋初隶太子典书坊,员八人,正七品,掌导引东宫官员辞见,承令劳问。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宣令舍人。唐复旧名,隶太子右春坊,员八人,正七品下。辽为南面朝官,隶太子右春坊。明置二员,隶詹事府。清初沿置,从九品。顺治十五年(1658)省。


官名。东晋置,掌呈奏案章。见《晋书·职官志·中书舍人》。南朝宋沿晋制,置通事舍人四人,也掌呈奏案章。见《宋书·百官下·中书令》。隋也置此官,从六品。见《隋书·百官下》。唐朝置此官十六员,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赞其拜起、出入之节。蛮夷纳贡,皆受而进之,军出,则受命劳遣;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视其疾苦;凯还,则郊迎。见《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通事舍人》。

猜你喜欢

  • 阿辅

    官名。新莽太子四师之一,始建国三年(后11)置,秩大夫,以博士袁圣任之。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为太子四师之一,辅佐太子。《汉书·王莽传中》:“为太子置师友各四人,秩以大夫。以故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

  • 副主

    太子的别称。《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赞》:“丹之辅导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广陵思王荆传》:“高祖起亭长,陛下兴白水,何况于王陛下长子,故副主哉!”太子

  • 谷蠡王

    匈奴官名。位仅次于屠耆王。分左、右,居单于庭东西两方,各有分地,逐水草迁徙,多由单于子弟担任。下各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官属,以管理辖地军政事务。匈奴王名,分左右,位次于左

  • 三服之官

    官名,又称服官、三服官,掌献三服。《后汉书·马援传》:“元帝置服官。”注:“前书音义曰: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元帝节省,故罢之。”参看“三服官”条。

  • 司固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仿《周礼》掌固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兵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下统司固中士。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参见“掌固”。、中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掌固上士二人,下士

  • 官正

    官吏首长。《国语·楚语上》: “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韦昭注:“正,长也。”官吏之长。《国语·楚语上》:“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也。”注:“正,长也。”

  • 行台仆射

    “行台尚书仆射”的省称。

  • 市自治制

    北洋政府时期的市制。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七月三日内务部公布市自治制,市分为特别市与普通市两种,特别市由内务部于认为必要时呈请设立之,除特别市之外,其余均为普通市。市自治团体以固有的城镇区域为区域

  • 曹史书佐

    官名合称,就字面看是曹史和曹书佐之合称,实是指曹掾、曹史、曹书佐。《汉书·朱博传》:“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 食官局

    官署名。南朝梁置,为东宫诸局之一。长官为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