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镇北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

官名。三国蜀、吴置,职掌与镇北将军同,唯资历深者得任此职,历代皆不常置。三国蜀后主延熙六年(243),王平任此职,统汉中守军,以拒魏军。三国吴会稽王孙亮时,曾授魏降将文钦为此职。晋定为二品,禄赐与特进同。如开府,则位从公,假金章紫绶,升为一品。十六国前秦、南朝、北魏、北齐沿置。西晋时益州流民领袖李特亦自称此号。南朝宋列为二品;齐位从公,开府仪同如公,置僚属亦从公。南朝梁、陈时皆较镇北将军进一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定为从一品上,位次尚书令,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二品。北齐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二品。参见“镇北将军”。


杂号将军名,三国蜀吴皆置,掌征伐或镇守。《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六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三国志·魏书·母丘俭传》:“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猜你喜欢

  • 市舶提举司

    见“市舶司”。官署名。明置,掌海外诸蕃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闲其出入而慎馆榖之。其官为提举(从五品),副提举(从六品)。见《明史·职官四·市舶提举司》。

  • 十二府

    隋文帝置十二卫府,掌宫廷宿卫。十二卫府是:左右翊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候卫府、左右屯卫府、左右御卫府、左右骁骑府。后来隋炀帝改“府”为“卫”,并改“左右翊卫”为“左右卫”,改“左右屯卫”为“左右领军卫

  • 北平部郎中

    官名。明初户部北平部、刑部北平部均置,各一人,正五品,掌本属部之事。参见“北平部”。

  • 真臣邦君公

    战国秦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谓,又称“臣邦真戎君长”。真,谓纯粹少数民族血统。《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赎。”

  • 议官

    宋朝详议官简称。谏议官的别称。《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谏官议官都掌论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

  • 警巡使

    官名。辽、金、元设置,为警巡院的主官,见“警巡院”。

  • 勋位

    流外官等级。南朝梁置,位在蕴位下,门下、中书、尚书正令史等官此位。亦称“三品勋位”。(1)太平天国依据功绩封给的荣誉称号。凡在金田参加起义的,均称“功勋加一等”, 凡自金田起义以后参加太平军, 从永安

  • 随旗行走散秩官

    官名。清朝八旗都统衙门中供本旗之使令而无固定职位之官员。即闲散世职、不掌图记之佐领及改补降调等官。除挑补印房章京及随印房学习行走外,皆令随本旗衙门行走。

  • 德行敦厚科

    科举制科之一。隋代设置, 属于贤良忠直类科目。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举。参见“制科”。

  • 南京吏部

    官署名。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将吏部官属移往北京。明仁宗时,于南京复置。正统六年(1441)始于南京所置官署加“南京”字,称南京吏部,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