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鸿胪丞

鸿胪丞

官名。南朝梁、陈为鸿胪卿副贰,梁二班、陈八品。北齐置一员,为鸿胪寺处理日常公务的事务官,位次少卿,七品。历朝沿置,亦称“鸿胪寺丞”。隋、唐、五代置二员,隋初正七品,炀帝改从五品,唐从六品上。唐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寺改名同文丞、司宾丞,寻各复旧。北宋前期为寄禄官,不预寺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置一员,正八品。南宋随寺省。辽朝为南面朝官。明朝置左、右丞各一员,从六品。清初沿置,皆为汉员,正六品。顺治十五年(1658)省一员,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省一员,遂罢。参见“鸿胪寺”。


官名,即大鸿胪丞,汉置,佐大鸿胪(卿)掌归降的各少数民族等。参看“鸿胪”条。

猜你喜欢

  • 助译者

    西夏译经者称号。直译相佑助译者。辅助主译者译经,分工负责记录、翻译、核定译文、润色词句。在西夏译经图中十六人分列主译者左右,其中八名僧人有姓名题款,四人为党项人。

  • 军医

    陆军同等官。北洋政府设置,有一、二、三等军医,其军阶分别为上尉、中尉、少尉,掌理陆军医疗事务。

  • 安蛮校尉

    官名。南朝宋置。南平王刘铄以豫州刺史领此,掌南北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立府,设置僚佐。

  • 合作事业管理局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原于实业部置合作司,管理合作事业,后又在经济部内成立全国合作事业管理局,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社会部成立后改隶社会部。以局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分理各项事务。

  • 大倭

    官名,汉魏时东夷倭国置,掌管理市场贸易。《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国国有市,交易有无,使大倭监之。”

  • 在官

    居官任职。《尚书·虞书·皋陶谟》:“俊又在官”。

  • 乘黄署令丞

    官名。乘黄为良马之名。北齐太仆寺有乘黄署,置令及丞,掌诸辇辂。隋唐沿置。唐制乘黄署令一人掌皇帝车辂及驯驭之法。副职有丞一人,属官有府一人,史二人,典事八人,驾士一百四十人,羊车小史十四人,掌固十四人。

  • 司天监提学

    官名。元置。掌司天监教学行政事务。员额二人,从九品。

  • 常科

    科举考试中经常考试的科目,与制科相对称。参见“科目”。

  • 官制用语。南北朝时期,一些中央官员兼任地方郡守、县令,但不理事,主要是为取得其禄秩,称带,也是皇帝的一种恩赐。《魏书·裴延俊传》:“时高祖以(裴)聿与中书侍郎崔亮并清贫,欲以千禄优之,乃以亮带野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