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
地名。始见于明。《大清一统志》作笨港。所指有三义。(1)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后因港口淤浅,海舶遂稀。(2)台湾本岛。《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3)泛指台湾中、南部地区。《顺风相送》:松浦往吕宋,“丙午六更见北港、沙马头”。《读史方舆纪要》:“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
地名。始见于明。《大清一统志》作笨港。所指有三义。(1)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后因港口淤浅,海舶遂稀。(2)台湾本岛。《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3)泛指台湾中、南部地区。《顺风相送》:松浦往吕宋,“丙午六更见北港、沙马头”。《读史方舆纪要》:“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
金户类之一。金代女真人编入猛安谋克,不与民户杂居,称猛安谋克户。
官名。北魏置,为任职于秘书省的中散官。掌管禁中文书事务,参预礼仪、制度的议定,亦受皇帝之命外出执行临时任务,或亦领监御等曹事务。多由中书学士迁任。五品中。
1857—1931四川富顺人,字芸子。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三年(1887)著《时务论》,批评洋务派,主张君主立宪。二十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考察西方政治、文教及社会习俗。中
官署名。北宋置,掌收受锦衣、杂帛衣服及礼仪所需衣物。设监官二人,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监门官二人,以三班使臣充任。咸平四年(1001),以受纳衣服库并入,始兼掌诸司丁匠及诸军所需衣服。熙宁四年(107
书名。又名《三遂平妖传》。章回小说。明末冯梦龙据元末罗贯中二十回本《平妖传》改写增补而成。四十回。成书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写北宋文彦博得诸葛遂智、李遂、马遂之力镇压王则起义故事。现存除万历刻本
①秦置。治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属内史。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筑直道,自九原至此,以加强关中与河套地区的联系,并移民五万家于此。西汉属左冯翊。太始元年(前96)又迁各地豪强于此。县有甘泉宫,一称云阳宫
明清司法制度。又称九卿会审。遇大案、要案及难决之案,三法司会审仍不决,便会同吏、户、礼、兵、工五部长官,通政使司通政使共同审理。
约1156—1228金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名从正,以字行,号戴人。名医。法宗刘完素,用寒凉剂,多有成效,尤善“汗、下、吐”三法。兴定中召补太医,辞去。著有《儒门事亲》等。
捻军重要战役。清同治四年(1865),捻军在河南邓州、鲁山战胜清军僧格林沁部后,采取迂回战术,以拖垮清军。两个月间,捻军东突西奔,由河南转入山东,前锋直逼济南。僧部紧追不舍,疲于奔命。四月,捻军转移到
西汉始元二年(前85)于东瓯地置。即今浙江临海市东南章安。为会稽郡南部都尉治(《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引《汉志》作“东部都尉治”)。东汉初改为章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