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
官署名。即尚书省礼部,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
官署名。即尚书省礼部,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
瑶族捕鸟工具。每年秋末冬初,大瑶山瑶民即用长约二尺,直径约一尺的木材,加工成长方形木盆,盆的两端留有缺口,以便流水进出,盆与盆之间有密封的竹管引水入盆,盆中央架有敷满树胶的竹棍一至二条,当鸟来盆喝水时
官署名。清末中央机构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巡警部置,并将原户部、礼部、工部、吏部所管部分事宜并入,成为管理全国公安、内务、民政之总机构。职掌全国地方行政、地方自治、户口、巡警、卫生及风教等。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平壤战役前,清政府命宋庆之毅军、聂士成之芦榆防军、吕本元之盛军、刘盛休之铭军以及依克唐阿所部镇边军,共七十余营,约四万人,由宋庆总统,在东北备御。但各部不服宋庆节制,未作周密
清末新官制,于各部尚书、侍郎以下设左右丞和左右参议,统称为丞参。主要职掌为拟订审议有关部务之法制政令。
近代白马藏区于每年耕种季节,以寨为单位集中全部劳力和耕牛,从坝底到山坡,依次将全寨土地耕完,不分贫富,不计工找补。但在耕作期间无牛的贫苦户必须向牛主供给酒肉饮食,或赠送麻衣、麻裹腿等物,并承担耕牛放牧
官名。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置,属侍从贴职。后定为从四品。南宋因之。
宋代学校和选举官员考试方式之一。学生和选人在场屋帘前应试,以防应试者请人代笔,称“帘试”。政和七年(1117)规定,初次考试补入县学者,须经帘试核实。各地州县学生投考太学合格,亦须赴太学复试,由国子博
①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因设于乡社,亦有称社仓者。发端于北齐之富人仓,每人每年交义租五斗,储之以备饥荒。隋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纳长孙平之议,初置义仓。六年,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
一种谷物脱皮机械。又称砻磨。用竹片编制圆筒,筒内用泥土填实,泥土上钉竹齿或木齿,两个砻上下相合,用一个短轴相连,由人力、畜力或水力带动上面的砻绕轴旋转,谷物从漏斗流到两砻中间,从而脱去其皮,自动流出。
?—584北朝时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字宣猷。幼好学,有筹略。西魏大统初,兼给事黄门侍郎。从丞相宇文泰征战,典文翰,以功加骠骑将军。累上表请废祭祀、婚嫁中奢费之风,迁京兆尹。与卢辩等创修六官。历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