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署
官署名。明清光禄寺所属机构。明洪武八年(1375)置,隶光禄司,后改隶光禄寺。初设署令一人,丞一人,监事一人。后改置署正一人,署丞四人,监事四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光禄寺亦置,设官略同。掌供祭品、宫膳、节令筵席、蕃使宴犒之事。清顺治元年(1644)沿置。设署正,满、汉各一人;满署丞二人,笔帖式五人,经承一人。掌供备猪只,征收菜园租银及预备筵席所用桌椅等物。十八年改隶礼部。康熙十年(1671)复属光禄寺。光绪三十二年(1906),随光禄寺归并礼部。
官署名。明清光禄寺所属机构。明洪武八年(1375)置,隶光禄司,后改隶光禄寺。初设署令一人,丞一人,监事一人。后改置署正一人,署丞四人,监事四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光禄寺亦置,设官略同。掌供祭品、宫膳、节令筵席、蕃使宴犒之事。清顺治元年(1644)沿置。设署正,满、汉各一人;满署丞二人,笔帖式五人,经承一人。掌供备猪只,征收菜园租银及预备筵席所用桌椅等物。十八年改隶礼部。康熙十年(1671)复属光禄寺。光绪三十二年(1906),随光禄寺归并礼部。
宋代学校实行三舍法,第二等称内舍。庆历四年(1044),太学内舍招生二百人,由朝廷支给食钱。熙宁四年(1071),太学行三舍法,内舍名额仍旧。元丰二年(1079),增为三百。元符二年(1099),州学
即“芍陂”。
南宋乾道二年(1166)置。治今广东乳源县东南。明洪武元年(1368)移治今县(乳城)。历属韶州、韶州路、韶州府。
1234—1290元北京路(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人,字天表。张庭珍弟。初任宪宗宿卫,从攻四川。世祖中统二年(1261),参议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元帅府事。筑城虎啸山,抗拒宋军。至元七年(1270)
状元之别称。参见“鼎甲”。
官名。亦称东宫左、右宫正。北周置,掌辅弼太子,匡正其过失。
见“参军”。
隋置。治今海南琼山市东南旧州。属珠崖郡。唐贞观五年(631)于县置琼州。乾封后为黎族所据。贞元五年(789)复。北宋熙宁四年(1071)移治今市(府城)。元为乾宁安抚司治。明清为琼州府治。
497—554一作惠皎。南朝梁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僧人,住会稽嘉祥寺。博学多通,因不满于宝唱的《名僧传》而作《高僧传》,颇具史料价值,为后世所推崇。又著有《涅槃义疏》、《梵网经疏》。
?—623隋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家贫无以自给,少与窦建德友善。隋末,从郝孝德起义,后为李密裨将。唐武德元年(618),瓦岗军被王世充击败,逃归窦建德,为将军,封汉东郡公。骁勇多谋,所战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