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卫大将军
官名。北齐置。隋代置一人,正三品,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大业三年(607),改为左翊卫大将军,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武德五年(622)复为左卫府大将军。龙朔二年(662)去“府”字,置一人,正三品。贞元二年(786)置上将军前为长官,掌宫禁宿卫,总制五府及外府。宋代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元丰改制,降为正四品。南宋多不除授,隆兴时又复置,以承宣使遥郡者为之。辽亦置,为加官。
官名。北齐置。隋代置一人,正三品,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大业三年(607),改为左翊卫大将军,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武德五年(622)复为左卫府大将军。龙朔二年(662)去“府”字,置一人,正三品。贞元二年(786)置上将军前为长官,掌宫禁宿卫,总制五府及外府。宋代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元丰改制,降为正四品。南宋多不除授,隆兴时又复置,以承宣使遥郡者为之。辽亦置,为加官。
书名。元王好古著。十二卷。初撰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后原稿亡佚,经追忆得七、八,重刊于元贞三年(1297)。是书以十二经为纲,以论述伤寒杂病为主。以六经分门,每门以方名为目,首为治法,次列药品
221—278西晋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字叔子。世吏二千石。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掌机密。迁中领军,悉统宿卫,入直殿中,执兵之要,事兼内外。参预代魏密谋,进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封巨平侯。泰始初,
在今山西文水县北。《新唐书·地理志》:“文水县(今县东旧城)西北二十里有栅城渠,贞观三年(629)民相率引文谷水(今文峪河),溉田数百顷。”
甫或作父。周宣王大臣。食采于樊(今河南济源东南),又称樊仲、樊穆仲、樊仲山父。曾反对宣王干预鲁国君位继承,又劝谏宣王“料民”,皆为宣王所拒。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匠师中大夫属官,掌衡器规格、标准。正二命。下设司准下士以佐其职。隋开皇元年(581)罢。
918—951即耶律阮。契丹名兀欲。辽代皇帝。公元947—951年在位。辽太祖长子倍之子。会同九年(946),随太宗攻后晋。次年,受封为永康王。太宗死,在镇阳被群臣拥立为帝。时述律太后在辽都上京(今内
?—515南朝梁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字德重。起家齐冠军行参军。齐末雍州刺史萧衍起兵东下,率军入援建康(今江苏南京),屯朱雀门。为衍将王茂、曹景宗所破,遂潜结衍,杀东昏侯于内殿。以功封右将军。梁
地名。始见于明。《大清一统志》作笨港。所指有三义。(1)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后因港口淤浅,海舶遂稀。(2)台湾本
官署名。简称武选司。明清兵部所属四司之一。掌武职官员的选授、品级、封赠、袭荫,考察各地之险要而建置营汛,及管理土司武职官员的承袭、封赠等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司马部置。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
见“常山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