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
①佛教名词。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戒)等种类。律者,法也,系对“戒”的解释,规定犯与不犯、轻与重等各种界限。②道教名词。系防止道士“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灵宝、新天师道等道派沿袭佛教戒律,制“五戒”、“八戒”,以及吸取儒家伦理思想而制定“十戒”和其他戒律。
①佛教名词。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戒)等种类。律者,法也,系对“戒”的解释,规定犯与不犯、轻与重等各种界限。②道教名词。系防止道士“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灵宝、新天师道等道派沿袭佛教戒律,制“五戒”、“八戒”,以及吸取儒家伦理思想而制定“十戒”和其他戒律。
书名。北宋赵抃撰。三十卷。抃自庆历至熙宁凡四次宦蜀,颇悉蜀事。因在成都延博识之士,参考众书,摭拾郡邑、宫室、山川、都城、邑郭、府寺诸故实,分百余门,辑成此书。时在熙宁七年(1074)。《说郛》中存有节
相传为春秋晋景公时人。参见“程婴”。
官署名。清代内务府所属机构。设立时间无准确记载。掌配造收发火药铅砂事务。设库掌二人,另设库守、披甲人等。每遇皇帝巡幸,派库掌等承应枪炮,备带火药铅砂。
①(?—1288)元霸州保定(今河北霸州南)人。张荣实子。世祖时袭父职,为诸路水军万户。至元十六年(1279),以都元帅兼水军万户,镇守黄州。二十四年,从侵安南。次年战死。②(1343—1400)明河
唐代官府登记、统计户口和预算应征课役的文书。又称帐、簿帐。分县计帐、州计帐、户部计帐三种。县计帐由县府按户籍每年编造一次,按户登记户主及家口姓名、年龄、性别、年状。与户籍不同,有每户人口的总计、分类统
《商君书》篇名。记述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为历史根据,反驳“法古
?—316西晋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字永长。江南大族。有名江东。晋惠帝时任淮南内史,陈敏之乱,江东豪右皆受敏爵位,唯他与贺循不豫其事。后为光禄大夫。永嘉三年(309),降刘渊。劝渊攻洛阳,并任前锋都
即“宁远城”。
书名。清朱璐编辑。十六卷。主要论述清代乡兵团练防守城堡之术。附图二百余幅,包括城制图、防御工事图、防守器械图、兵械装备图等。有咸丰四年(1854)刊本传世。
又名小锞。银锭之一种。重量一、二、三、五两不等。以馒头形者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