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
《商君书》篇名。记述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为历史根据,反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从而促使秦孝公决定变法图强。篇中所述变法思想,后为韩非继承发展,对后世影响甚深。
《商君书》篇名。记述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为历史根据,反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从而促使秦孝公决定变法图强。篇中所述变法思想,后为韩非继承发展,对后世影响甚深。
传说中哈喇汗朝始祖。仕于萨曼尼王朝,典兵于八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之托克马克)西,然私号可汗。
1225—1294元奉元高陵(今属陕西)人,字元甫。幼读《易》、《礼》、《春秋》诸书,后得朱熹《四书集注》研读。至元十一年(1274)召入大都,不久辞归。十六年以修《授时历》召,与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书名。明董谷撰。一卷。谷字硕甫,浙江海宁人。正德举人,曾官安义、汉阳知县,自号碧里山樵。是书杂记琐闻,多齐东之语。万历七年(1579),许琳附刻于《见闻纪训》。有《盐邑志林》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均
文书名。上行文。宋代称呈状,元明沿之,清代改称呈文。凡织造、关监督行文户部,提督、总兵行文兵部,道府以下直接行文六部,布政使、按察使行文军机处,六科行文都察院,六部各司对堂官,均用呈文。各部院衙门下级
即孟门。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为豫北、晋南间之交通隘道。
①官署名。元至元十年(1273)改资用库置。掌出纳皮货衣物之事。二十年罢。二十六年复置,升从三品。二十九年升正三品。大德十一年(1307)改为院,秩从二品。至大四年(1311)复为监。秩正三品,领以卿
?—前373战国时宋国国君。公元前395—前373年在位。名田,宋悼公之子。
即“娑葛”。
字书名。秦胡毋敬撰。与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同为秦统一后官定识字读本,兼为文字规范。其字体为小篆。《汉书·艺文志》合三书著录为“苍颉一篇”,而注曰“博学七章”。书久佚。参见“苍颉篇”。
书名。清李澄编。一百卷。清统治者重要文典、碑文、寺庙碑记、书序讲章、圹志的汇编。分神功圣德碑文,陵寝祭文,太庙告祭文,列圣、列后尊谥册文,徽号奏书表章,三坛告祭祝文,三坛祈祝雩祭萗祭文,列圣、列后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