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
指长江入海处。《资治通鉴》:五代梁贞明五年(919),吴越王钱鏐攻吴常州,徐温拒之,“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即此。
指长江入海处。《资治通鉴》:五代梁贞明五年(919),吴越王钱鏐攻吴常州,徐温拒之,“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即此。
官名。京畿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魏晋以畿辅为司州,置司隶校尉统之。东晋渡江,罢司隶校尉,改为扬州刺史;一说晋武帝时已罢司隶校尉,置司州牧。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次年遂始置司州
书名。近人王国维撰。一卷。撰于1925年,时王氏任教清华学校研究院为经史小学导师,讲授古史,是书即当时讲稿。书凡五章。首章总论,为全书纲领,提出“两重证明法”,认为如要系统整理古史资料,“则非于纸上材
官署名。即清通政使司之登闻鼓厅。
1884—1971福建厦门人,原名连才,别号思明洲之少年。新加坡华侨。早年经商,愤清廷腐败,遂倾向革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苏报案”起,以新加坡华侨团体名义致电驻沪英领事,反对引渡章炳麟、邹容
?—942辽六院部人,字铎衮。遥辇氏夷离堇蒲古只之孙。契丹大字的主要创制者。神册五年(920),为文班林牙,领国子博士、知制诰。参与制字。次年,奉诏撰“决狱法”。随皇太子倍攻定州。天赞二年(923),
南朝齐东昏侯时,御刀茹法珍、梅虫儿、丰勇之等八人,口擅王言,权行国宪,号为“八要”。
?—1646明末清初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字君求(一作君永)。初以荫授成都通判,后升同知。南明弘光朝覆亡,首于嘉兴起兵抗清。旋城破,护众出逃,航海至绍兴,鲁监国授监军副使。鲁监国元年(顺治三年,164
清代地方胥吏勒索农民手段之一。江苏苏州、松江等所属地方,每遇蠲免、缓征,书吏等则向业户索钱,名为卖荒。纳钱者,虽丰收仍得缓征;不纳钱者,即荒欠亦不得蠲免。
又称西套厄鲁特。旧称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以北阿拉善厄鲁特、额济纳旧土尔扈特二旗为西套蒙古。阿拉善厄鲁特地处贺兰山地,至京师五千里。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该部首领和罗理请视四十九旗例编佐领,授扎萨克
画名。绢本设色,纵164.3厘米,横65厘米。画右款为“壶蓝黄梓敬写”,下钤二印,漫蚀难辨。上有王忠孝楷书百字赞,称其气吞湖海,胸藏甲兵。郑克塽降清入京时曾携郑成功画像三件,此即其一。画原藏郑成功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