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卢河
唐时滏、漳水下游一段(约今河北宁晋县至武邑县的滏阳河)别称为长芦水,五代、北宋时始兼有胡卢河之称。元、明以后专称胡卢河。时漳水干流东至馆陶县(今属河北)入卫,遂专为滏水下游。该段河流上承大陆泽水,北有洨、槐等水注入,水面辽阔。五代周世宗时曾疏浚以防契丹。明初以后,滹沱河常南决入河,又兼为大陆泽及其北总水所汇,下泄河道狭窄,致使宁晋县至冀州一段河道渐潴为湖泊,因主体部分在宁晋县境内,故又称宁晋泊。清时拓展下游河道,积水渐消。至近代又复河形,惟不再名胡卢河,而名滏阳河。
唐时滏、漳水下游一段(约今河北宁晋县至武邑县的滏阳河)别称为长芦水,五代、北宋时始兼有胡卢河之称。元、明以后专称胡卢河。时漳水干流东至馆陶县(今属河北)入卫,遂专为滏水下游。该段河流上承大陆泽水,北有洨、槐等水注入,水面辽阔。五代周世宗时曾疏浚以防契丹。明初以后,滹沱河常南决入河,又兼为大陆泽及其北总水所汇,下泄河道狭窄,致使宁晋县至冀州一段河道渐潴为湖泊,因主体部分在宁晋县境内,故又称宁晋泊。清时拓展下游河道,积水渐消。至近代又复河形,惟不再名胡卢河,而名滏阳河。
一名暴隧。本暴辛公采地,春秋属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旧原武县境内。《春秋》文公八年(前619):“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左传》成公十五年(前576):“楚子侵郑,及暴隧”,皆即此。
一名抄参。明代六科之职掌。凡内外所上章疏批下后,须至六科,由给事中分类抄给各承办衙门分别承办。其间有违误之处,许各科驳正到部。六部一般不敢抗科参自行。
使职名。唐垂拱元年(685)始置匦(铜柜)四枚,东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谏,北曰通玄,以受理冤滞诉状。设知匦使以总其事。天宝九载(750)改名献纳使,乾元元年(758)复旧。多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
傣语音译,意为广大土地之主。解放前西双版纳地区最高封建领主。宋代大理段氏时为猛泐(即今西双版纳)大首领。宋淳熙七年(1180)叭真在西双版纳建立的统一地方政权,即为第一代召片领。自元、明、清设置土司制
书名。(1)清章宗源撰。十三卷。仅有史部,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地理、谱系、簿录、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十三类。作者辑录唐、宋以来亡佚古书,积十余年,撰成是书。虽注重辑佚,然对各书
官名。南宋绍兴三年(1133)置,以宰相充任,总领修日历之事。
藏语音译。古地名。当今西藏堆龙德庆县境吉曲河东岸之乃乌。帕木竹巴朗氏家族筑宫室于此,又委任家臣世袭当地守官。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乌思藏卫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以喃葛监藏为都指挥佥事,故该家臣一族
①从户籍簿上除去名籍。《商君书·境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有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战国时的削籍,即将活人
科举制度之一。指贡院考校试卷的一种方法。南宋孝宗时,礼部试、类省试、各州解试举人各场试卷,分散于各房,由考官批分定等。绍定二年(1229),复规定经义亦分房考校。后代亦沿用。明清乡、会试同考官亦分房阅
?—523南朝梁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齐末为冯翊戍主,从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入梁为直阁将军。天监二年(503),出为北徐州刺史,镇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五年十月,北魏军数十万来攻,作浮桥经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