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于阗文

于阗文

公元5—10世纪使用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人们认为古代于阗是塞族人居住的地区,所以又称于阗文为“于阗塞文”。用这种文字记录的语言被称为“于阗语”或“于阗塞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一伊朗语族伊朗语支。来源于印度婆罗米字母笈多王朝正体,是一种音节文字。采用附加符号表示元音。有不少合体字。字体有楷书、草书和行书3种。字母有不少和古藏文相似,而且两者的元音附加符号也基本相同。在《大唐西域记》卷12中可以见到汉文史料里关于这种文字最早的记载:“瞿萨旦那国(即于阗)……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在《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洛阳伽蓝记》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记载。现存的于阗文文献主要是在新疆的和田、巴楚、图木舒克、木头沟和甘肃敦煌等地发现的。大多数文献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一些国家的所谓“探险家”所得,现收藏于巴黎,柏林、圣彼得堡、斯德哥尔摩、京都、不来梅、费城、加尔各答、新德里等地的博物馆、研究所和大学。最先在新疆搜集于阗文文献的是俄国和英国驻喀什领事彼得洛夫斯基和马继业。之后,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勒柯克和特林克勒等人也取走了不少。于阗文文献比较丰富,有不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重要的文书主要有:“钢和泰藏卷”,出自敦煌,因原件为钢和泰在北京所得故名,一面是于阗文,一面是古藏文,内容主要是于阗使臣的沙州行记;《七王子伴使致于阗王奏报》、 《七王子致于阗王书》(choo269),出自敦煌,为斯坦因所得,现收藏于伦敦;《使臣奏甘州突厥动乱》(P2741)、《使臣致于阗王奏报》(P2790),出自敦煌,为伯希和所得,现藏于巴黎。此外还有《朔方王子致于阗王书》、《朔方王子禀母书》(P2958,共7件)等。宗教方面的文献主要是佛经,如《金光明经》、《金刚般若经》、《妙法莲华经》、《佛说无量寿经》、《僧伽陀经》、《理趣般若波罗密多经》等等。再就是其它内容的,如帐目、医药、敕令、文学、语汇等。这些文献是研究古代西域史和于阗史、于阗宗教和文化非常宝贵的史料。

猜你喜欢

  • 宣简皇后

    ?—933姓萧,小字岩母斤。契丹族。遥辇氏宰相剔剌之女,部落联盟军事首领※撒剌的(德祖)妻,为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生母。生五子,阿保机为长子。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正月,阿保机燔柴告天,称皇帝后

  • 狍头皮帽

    用狍子头皮制作的帽子,故名。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为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猎民传统狩猎用帽,分别称※“梅塔阿功”、※灭塔哈”、※“阔日布恩出”。制作不尽相同,详见各条。

  • 归化苗民

    书名。清代著作,不著撰人。2卷。一为《归化苗民》、一为《番夷遵化像》。包括建昌、越嶲、会盐、会川、永宁、普安、马边、泰宁、阜和等地苗、彝、藏、僰、夷等族男女画像60幅及关于其习俗、服饰等情况的文字说明

  • 大宗正府

    元代掌理刑政之官署之一。世祖至元二年(1265)置。仁宗时改为宗正府。顺帝至元元年(1335),复为大宗正府。置札鲁花赤(断事官)若干员,会决庶务,以宗王为府长,余皆御位下及诸王之有封国者充任。亦有怯

  • 上京

    古地名。中国历史上首都的建号。我国少数民族建号上京的有:①渤海王国王城忽汗城,故址即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渤海镇东京城。大钦茂为王时(737—793),仿唐五京之制设。所置地方行政机构曰龙泉府。城,参见※

  • 毛南三酸

    毛南族传统风味食品。毛南语称“腩酸”、“瓮煨”、“索发”。流传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及邻县毛南族聚居区。毛南人“百味用酸”,此三味食品最受欢迎。“腩酸”即酸肉,将猪肉或牛肉切成薄片,盐渍两三天,与蒸熟

  • 阿里合

    见“移剌阿里合”(2069页)。

  • 巴罗提节

    新疆塔吉克族宗教节日。塔吉克语,意谓“燃灯节”。于伊斯兰教历四月举行。节期两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做许多“卡乌日”(酥油烛),外裹棉花,置于羊油中浸泡。节日第一天晚上,全家围坐一起,由长者唤每人名

  • 吐蕃敦煌石窟

    指公元781—848年间吐蕃占领敦煌时代的石窟。据统计有洞窟46个,多为9世纪所凿。石窟外形大多为覆斗窟形,帐形龛,长方形窟门。在壁画中突出吐蕃赞普及其臣工、侍从等人物,如158窟的诸国王子※《举哀图

  • 大翁

    契丹外戚族帐名。《契丹国志·族姓原始》称:“番法,王族惟以后族通婚。”后族在契丹统治集团中具特殊重要地位。据《辽史·外戚表》:“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密氏:曰※拔里,曰※乙室已。”“拔里二房,……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