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石窟寺名。又称灵岩寺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北16公里武周山(云冈)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像、飞天等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魏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宇林立。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为了适应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也大力提倡佛教。此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一说兴安二年,即453年),主要石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前30余年中。最初由凉州僧人昙曜主持,据《魏书·释老志》载:“于京城(即平城,今大同东北古城)西武州塞,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70尺,次60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此即北魏开国后五个皇帝祈福的昙曜五窟,皆以造像为主题,没有后室。稍后的中部各窟有后室,中央雕镌大佛像,四面、拱门和窟顶上雕刻许多小佛像和飞天、佛经故事。雕刻风格既继承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又吸收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佛像高大雄伟,颇有犷劲之气,带有早期造像特点。解放后,设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东号

    东汉时烧当羌首领。※东吾之子。东汉永元(公元89—104)初年,父死,袭首领位,将部落徙居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末年死,子麻奴立。

  • 安附国

    ?—680唐朝官员。原籍安息(今伊朗东北部与前苏联交界一带)。出身望族。贞观(627—649)初年,父朏汗率众5千余朝唐,被置于维州(今四川茂县),拜为刺史、定襄郡公。四年(630),随父赴长安朝见太

  • 拾骨葬

    壮族传统葬俗。亦称捡骨葬、二次葬。流行于广西。老人死时,如非吉日,则暂时埋于一地,或装棺“寄葬”在山岩间,经三五年,待骨节脱落后,将其骨捡起、洗涮,从脚到头有次序地装入“金坛”(高约2尺、直径1尺,腹

  • 银州

    州名。北周保定三年(563)置。治所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隋废,唐贞观二年(628)复置,曾改银川郡。隶夏州定难军,五代后党项据其地。宋时与西夏多次争夺、占领。崇宁五年(1106)宋改银川城,后复归夏。

  • 菟害真

    见“吐贺真”(767页)。

  • 吴留

    见“萧恒德”(1997页)。

  • 握槊

    古代博戏。原属胡俗,相传于南北朝时,由天竺传入。《魏书·蒋少游传》云:高祖时有“赵国李幼序、洛阳丘何奴并工握槊。此盖胡戏,近入中国。云胡王有弟一人遇罪,将杀之,弟从狱中为此戏以上之,意言孤则易死也”。

  • 司迪克

    清代哈萨克族抗俄斗争将领。民族英雄肯尼萨尔子。道光二十七年(1847),父死,偕家人移居浩罕。因自幼注重学习军事技术,成年后,被浩罕任命为五百人长。屡与沙皇侵略军作战。咸丰十年(1860),受命率兵袭

  • 阿穆尔达喇达尔罕

    1531—1586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部领主。汉文史籍译作打儿汉台吉、把都儿台吉等。孛儿只斤氏。※吉囊子、※吉能弟。领鄂尔多斯右翼三鄂托克卫郭尔沁,驻牧于榆林、孤山边外。在榆林与明朝互市,受明封为指挥

  • 思答笼剌万户

    详见“达垅万户”(7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