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仫佬语

仫佬语

我国仫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柳城、忻城和宜山等县。使用人口约9万(1982),其中90%居住在罗城自治县。仫佬族无文字,有许多人通晓汉语文。与同语支语言比较,仫佬语与侗语最接近。各地仫佬语比较一致。唯罗城自治县东北部一带的语音,同别处的差别较大,其余都能互相通话。仫佬语的主要特点如下:语音:声母有67个,分单纯、颚化和唇化三类。清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有的地方还有清化鼻音和清化边音声母。韵母有82个,分单元音、复元音、带鼻辅音韵尾和带塞辅音韵尾3类。元音韵尾有-i和-u,鼻辅音韵尾有-m、-n、,塞音韵尾有-p、-t、-k。还有一个自成音节的。除其以外,每个韵母都含一个元音。部分元音分长短。有a :、a、ə、ε、ε、ɔ: 、ɔ、e、 o、 ∅、 i、 y、 u、Ɯ、1共15个元音。1只出现在借词中。声调有舒声和促声两类。舒声调有6个,促声调有2个。2个促声调的调值,往往因元音的长短不同而调值各异;在某些地方,2个促声调因而就有4个调值。汉语借词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早期借词的语音保留了中古汉语读音的许多特点,和仫佬语词的读音变化基本上一致;近代借词的读音与当地汉语相近。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结构,修饰语在名词之后;但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前。领属性修饰语可在中心词之前,指示词在最后。量词很丰富。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一般在宾语之后,但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这是受汉语的影响后产生的。词汇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多数是单音节词;合成词又分两类,一类是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和附加成分构成;另一类是复合式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词汇中,汉语借词很多。在构词方面,受到汉语构词法的一定程度影响。仫佬族民众在和本民族交往时,一般是说本民族语;在和汉族或其它民族交往时说汉语。仫佬族远从明、清以来,就有不少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文。

猜你喜欢

  • 兀慎打儿罕剌布台吉

    1509—?明代蒙古右翼兀慎(乌审)部领主。简称拉布克台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巴尔斯博罗特第三子,※俺答汗弟。驻牧于大同以北的葫芦海子,在大同守口堡与明朝互市。嘉靖二十一年(1542)长兄吉囊

  • 小水峪窑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今北京密云县西北小水峪村西高地之上。在长城脚下,依山傍水。1979年调查发现。现见有3处。窑呈圆形,直径约2米。烧制以白釉为主,亦有青、褐、绿等单釉瓷。器物多为盆、碗、缸

  • 戛汪

    见“牯脏头”(1665页)。

  • 昂城

    古城名。又作“昴城”。古为羌地。故址在今四川西北阿坝。吐谷浑西迁至此,为所部初据之地。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其长子吐延即被昂城羌人首领姜聪刺死。

  • 库伦办事大臣

    清朝派驻库伦处理边务及办理对俄事务的大臣。乾隆二十三年(1758),首由满族大臣中简放,改由蒙古大臣充任。除办理和俄国通商贸易,会同黑龙江将军、定边左副将军,办理边界事务外,还会同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车

  • 卜颜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巴延卫。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与双城等四卫同时设立。治今黑龙江省木兰县白杨木河口,一说在巴彦县附近。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曾入贡。

  • 巴图蒙克

    ①(?—1774)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绰罗斯氏。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车凌从叔父。乾隆十八年(1753),率众“三车凌”内附。授札萨克辅国公。二十年(1750),从西路清军征达瓦齐。二十三年(17

  • 顺阳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延祐七年(1320),仁宗次子兀都思不花由安王降封。

  • 界藩城

    清初城名。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县李家乡境内界藩山上。原称界藩寨,隶属哲陈部。寨主讷申、巴穆尼不附建州苏克苏护河部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为努尔哈赤夺占。后金天命三年(1618),太祖努尔哈赤

  • 吐蕃官制

    在松赞干布以前,吐蕃已有官的名称和职务,藏语称“论”,意似汉语“臣”。及其即位后,为适应吐蕃王朝的体制及统治的需要,对吐蕃官制作出统一规定。其官制分军政两种。军事官制有“四如”或“五如”(“如”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