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系阿拉伯文音译,原意为“顺从”,指顺从该教唯一的神“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的旨意。在中国又引申为“和平”、“安宁”之意。中国旧称“大食法”、“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信徒称“穆斯林”,系阿拉伯语“归顺者”之意。信徒约8亿(1981年统计),分布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西亚(包括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土耳其等)、北非、南亚、东南亚和中亚比较集中。有20多个国家奉为国教。中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是全民族信仰。这些民族的总人口约有1760万人(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该教是公元7世经初,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一种一神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阿拉伯民族要求建立统一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从40岁(约610年)开始创教活动,从信者多为其眷属和亲友。因遭到麦加贵族之迫害,于622年被迫率信徒迁居麦地那,在该地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并不断同麦加贵族等反对者展开斗争,从组织上、制度上、军事上取得了对多神崇拜的胜利,终于在630年占据了麦加,逐渐成为半岛上之统治宗教。随着历代哈里发国家的对外扩张,八世纪初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教义包括信仰、宗教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具有政教合一的显著特点。基本教义为:信安拉(“真主”)、信天使(天仙)、信经典(《古兰经》等)、信使者(穆罕默德等)、信复生(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信前定(一切皆由真主前定)。把念功(诵“清真言”)、拜功(一日五次礼拜)、斋功(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戒一个月)、课功(交纳天课)、朝功(朝拜麦加克尔白,朝觐归来者获“哈吉”称号)等五项功课,定为教徒必须履行的职责。以《古兰经》为最根本之经典。还有《圣训》,这也是其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等的基础。由于政治、宗教、社会等主张不同,在穆罕默德逝世不久,教内即分裂成各种派系,主要有逊尼和十叶两大教派。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该教兴起不久,在7世纪中叶,即唐朝初年,首先由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入中国,宋朝有相当的发展。10世纪中,由于中国西部喀喇汗王朝上层改信伊斯兰教,逐渐传入新疆。13世纪蒙古王公西征,大批中亚各族及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被迫东迁,伊斯兰教在中国之传播更加扩大和发展。到16世纪已经在10个少数民族中占据优势,形成中国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其思想体系对这些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影响。中国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在教法上分属哈乃斐派和沙斐仪派。其中塔吉克族在18世纪改宗十叶派的支派伊斯玛仪派。明末清初以来,随着国外苏非派的传入,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在甘、宁、青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教派,有四大门宦及40余支派或称小门宦。在新疆形成依禅派。伴随经堂教育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对《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教哲学造诣很深的经师、学者和著作家,产生了一大批“以儒诠经”的汉文译著和维吾尔等民族文字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穆斯林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权利。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各个教派不论大小,一律平等。1953年成立了全国统一的宗教团体“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猜你喜欢

  • 苴咩睑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又名“阳睑”。治所在“阳苴咩城”,又名“紫城”,系南诏神武王阁罗凤于赞普钟十三年(唐广德二年,764)所筑,即今大理县旧城。王都所在,直接委官治理。参见“十睑”

  • 达木蒙古

    指驻牧达木之蒙古部落。亦称达木蒙古八旗。原属青海恰克图部,固始汗据青海后,曾将部分军队驻扎于此。五世达赖喇嘛时,青海蒙古王丹津,带领蒙古官兵赴藏护卫,留500余户于藏北达木驻牧,属固始汗管辖,挑人赴藏

  • 蒙古黄金史纲

    书名。蒙古编年史。原名《诸汗源流黄金史纲》,或音译《阿勒坦·托卜赤》,通称《蒙古黄金史纲》,为别于罗卜藏丹津的《蒙古黄金史》,俗称《小黄金史》。著者佚名。史界一般认为约成书于1604—1627年间。内

  • 赵琴仙

    1906—1928白族著名女革命烈士。原籍云南大理,生长于昆明。毕业于省立女子师范,在女中附小任音乐教员,倾向革命,在学生中组织少年读书会(云南少年先锋队前身),参与组织“妇女励进社”。经吴澄介绍,加

  • 大小金川之役

    清乾隆年间镇压四川大小金川土司事件。乾隆十一年(1746),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小金川土司泽旺印,据其地,次年,又侵占邻近革什咱及明正土司属地,杀伤清兵。清朝以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率兵进讨,失利。十三年(1

  • 亦马剌山卫

    见“亦马剌卫”(873页)。

  • 完者都

    1240—1298元朝将领。钦察人。哈剌火者之子。以骁勇著称。宪宗六年(1256)从军。九年,从忽必烈攻宋鄂州(今武昌)。中统三年(1262),随军讨李璮于济南。至元四年(1267),从万户木花里略地

  • 烧饭

    流行于契丹、女真、蒙古民族中的祭祀习俗。即祭毕将祭祀所用酒食烧掉。契丹称烧饭日作“热节”。《契丹国志》称:皇帝“既死,则设大穹庐,铸金为像,朔望节辰忌日,辄致祭,筑台高丈余,以盆焚食,谓之烧饭。”女真

  • 纳赶

    布依语音译,意为“把事田”。旧时布依族部分地区残存的领主经济土地制度。流行于黔南罗甸、望谟、贞丰等地。为※亭目分给属下土职人员如师爷、总内把事、老总头、把事的职份田。以其田所产作为亭目支付给他们的薪俸

  • 卢州

    渤海王国置。中京显德府所辖六州之一(有人据《新唐书》将其列为六州之首,认为是显德府后期的依郭州),领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五县。州治故址众说纷纭:或笼统指在今吉林省延边地区海兰江流域;一说在该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