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回丧葬法

回回丧葬法

丧葬制度。行土葬。提倡速葬、薄葬。人死后,最多不能超过三天即埋葬。以早亡当晚葬,晚亡次晨葬为好。主张就地埋葬,俗谓“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当病人危亡时,请阿訇念“讨白”(忏悔词),死后将亡人埋体(尸体)置尸床上,头北脚南,面向西方(朝麦加方向)。继用清水洗尸体(称艾苏里)。净身时,须男洗男,以女洗女。尸体洗好后,裹上“克番”布(即尸衣,用新白布制成,无袖无领),男用3块,女用5块。然后举行站“者那则”(殡礼仪式):由阿訇领亲友为死者祈祷,传经。装入“塔布提”(埋体匣子),抬至墓地,将埋体从匣中取出,送入土坑或石坑。在墓地由阿訇领着教众举行永别仪式。埋体一般头北脚南,面朝西方,身上不带任何生前之物,撒上香料(冰片等)。有的地方还用白布或石料写刻上护心“都阿宜”(阿拉伯文祈祷词),最后埋上土,地面垒成鱼脊形墓堆。一些门宦教派,还在教主坟地上修建拱北(墓园)、亭院、甚至清真寺,以便教众纪念、朝拜(教内称干“尔埋里”)。在江海行船中亡故,也可水葬,仪式从简。若死在异国他乡,即可就地埋葬。亡人埋葬后,凡7天、40天、100天、周年,都要进行祭奠,请阿訇念经、宴请亲朋,给亲友送油香等。此外,葬仪中不得啼哭,一般妇女不送葬。老教穿孝服,新教则不穿。

猜你喜欢

  • 梁元碧

    三国时休屠胡(屠各胡)首领。居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魏正始元年(240),率族众2千余户至雍州(台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归附于魏,被置于安定之高平(今宁夏固原),设西州都尉为民保障。

  • 慎州

    古州名。唐武德(618—626)初,唐王朝为管理粟末靺鞨乌素固部落,就其地(今吉林省农安县东)置此州,隶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载初二年(690),为处浮渝靺鞨,析慎州新置黎州,直隶营州都督。万岁

  • 土牛线

    明郑时期在台湾所设“香界”。亦称“红线”。郑成功把荷兰殖民者逐出台湾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日增,不断深入内山高山族地区侵垦,屡遭“番害”。永历年间后期,下令以土筑短垣为番界,土垣如卧牛,上砌红砖,故名。

  • 土府推官

    官名。府推官为知府行政助理之一,分掌刑名、计典。明代在少数民族地区,所置土府亦设推官,以当地土酋、头目为之。秩正七品,给铜印、冠带、敕书,准予世袭。协助知府守护疆土,抚慰土民,进贡纳赋。如遇知府缺员,

  • 妪厥律

    见“乌古部(332页)。

  • 绥蒙游击大队

    中国共产党在归绥组织的一支蒙汉抗日游击队。1938年6月,中共党员杨植霖在归绥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什报气家乡筹集部分武器组织规模较小的游击队,后扩大为“抗日团”,并与高风英等组织的蒙汉农民游击队联

  • 马湩

    蒙古等游牧民族以马乳制作的一种传统饮料。蒙古语称“额速克”、突厥语称“忽迷思”,汉译“马湩”,俗称“马奶子”或“马奶酒”。起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代匈奴人已饮用湩。蒙古族尤普

  • 马喇副长官司

    明清四川摆夷人(今傣族)土司名。清康熙十九年(1680),首领阿世忠帅众归清。二十二年(1683)准其请,袭副长官原职,颁给号纸,无印信(一说有印信),后隶盐源县(治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会盐营。住牧

  • 阿卡

    ①水族地方治安联防组织。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时贵州三都县九阡及榕江县水尾等地水族29村寨,为保障地方安全,由寨老们协商建此组织以实行联防。制定“议公白告”之12条规定,刻石立碑以为凭证。碑中

  • 巴特玛

    ?——1672清朝大臣。博尔济吉特氏。伊苏特之孙。天命四年(1619),随伯父宰桑古英和硕齐率族归后金。天聪二年(1628),授游击世职。五年(1631),随太宗征明,攻大凌河。六年从征察哈尔部。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