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依族

布依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仲家”、“夷族”。自称“布越”、“布那”、“布曼”、“布侬”、“布僚”等。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西南部镇宁、紫云、关岭、平坝、清镇等地,贵阳郊区亦有分布。其地气候温和,多溶岩分布,景色秀丽,驰名中外的黄果树瀑布和享有“贵州高原之花”美称的花溪,即在其区。特产甘蔗、木棉、桐油、茨藜、娃娃鱼(大鲵)等。有2545059人(1990年)。与壮、侗、傣、水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统称蛮僚、俚僚或西南蕃、八番。元、明、清称仲家。1953年起统称今名。旧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家庭手工业。富有革命斗争传统,曾发动著名的南笼起义、上司起义。操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北部方言接近,通用汉文。1956年曾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布依文。体质特征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行鸡卜、蛋卜,近代部分人始信仰天主教。从事农耕稻作,以大米为主食。嗜腌酸、辣食。有不落夫家习俗。蜡染工艺著称国内外。以干栏式建筑为传统住房,近代多改为木、石结构。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六月六、七月半、牛王节等。传统的文化艺术有布依戏、花灯戏、铜鼓涮巴舞及布依歌等。

猜你喜欢

  • 布古尔

    ①即“玉古尔”(475页)。 ②见“轮台”(1377页)。

  • 察罕廋尔

    清代地名。位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旗东(今蒙古巴彦乌拉南)。地因山得名。土地肥沃,牧草丰茂。康熙(1662—1722)末年,清朝政府与准噶尔部关系恶化,清军为防备策妄阿拉布坦派兵袭击,于其地筑城

  • 勒扎勒仁钦旺布

    1918—1968民国时期蒙古王公。内蒙古敖汉旗人。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三十三世孙,札萨克※官布札布之子。信奉佛教。继承王位时,其叔父之子阿拉木斯贝子,于北京雇用三百人组成武装,回敖汉旗王府,以武力

  • 赶祖先圩

    旧时毛南族民间祭祖活动之一。毛南语称“沙赫公叭”。地点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波川两村交界处的下林(毛南语称“卡林”)墓场。人们认为死人灵魂也喜欢赶圩,其圩叫“祖先圩”。如果不赶此圩,祖先要责怪和

  • 色朱特色布腾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雍正六年(1728),由颇罗鼐保奏,授噶伦。乾隆九年(1744),因办理准噶尔部入藏熬茶(礼佛)有功,赏札萨克头等台吉。十六年(1751),于各要隘处派兵严防准噶尔。次年,

  • 思州宣慰司

    土司名。元置。至元十二年(1275),思州安抚田景贤内附,以其地置军民安抚司,治所在龙泉(今贵州凤冈县)。十八年(1281),改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二十一年(1284),改隶顺元等路宣抚使司,复降

  • 交换婚

    一种集团与集团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交换妻子或丈夫的婚姻形式。萌芽于两合氏族外婚制阶段。当时禁止男女在本氏族内互相婚媾,而是甲乙两氏族结成互婚联盟,各以对方氏族之异性为夫妻。此称直接交换婚。由于两个氏族

  • 吴允诚

    见“把都帖木儿”(1062页)。

  • 仁圣大孝文皇帝

    见“耶律弘基”(1308页)。

  • 赤藤杖

    南诏名产。又称红藤杖或朱藤杖。《太平御览》卷995引《云南记》云:“云南出藤,其色如米,小者以为马策,大者可为柱杖。”传说赤藤杖乃赤龙胡须所变,滇池水神将此献给人间。韩愈的《赤藤杖歌》有“共传滇神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