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①北方古族名。亦作翟,因狄人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称“北狄”或“北翟”。一说狄即商代之鬼方、周代之“��狁”。史载,周族先祖不膹、公刘等居于“戎、狄之间”。《毛诗故训传》云:“(周)古公处豳,狄人侵之”,被迫弃豳(今陕西旬邑县境)而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竹书纪年》载:(商)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可见狄族与周族相邻并有频繁接触。在商朝及属国周的打击下,狄族部分北迁到蒙古高原,直至今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成为后来高车人的一部分,故《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另有部分狄人投降了商朝,其酋长因功被封为侯,史称※“鬼侯”,后融入华夏中。其余狄人逐渐东迁,居于河西、太行山一带。后者在春秋初与秦、晋为邻,屡与晋交兵,并向东发展,进入华北,东与齐、鲁、卫为邻,居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河谷地带。向南攻击邢、卫,灭温,败周,伐郑,兵及齐、鲁、宋诸国。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狄人内乱,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众狄等部,各有支系。初赤狄最强,役属其他各部。公元前6世纪以后,各部先后败亡于晋,并逐渐融入华夏中,唯白狄之鲜虞人于春秋末建※中山国。狄人以游牧为业,兼狩猎,善骑射,作战勇猛。有商品交换,“贵货易土,土可贾”。已产生阶级分化,贫者“穴居”,富者有居室,但甚简陋,“狄君之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垒,茅茨弗剪,采椽弗刮”。服饰“衣羽毛”,“披发左衽”,不同于华夏的束发右衽。语言不同于华夏,一说属于阿尔泰语系。与诸夏交往时,由“舌人”从中传话。 ②秦汉以后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之一。

猜你喜欢

  • 吃人命

    解放前粤北瑶族内部一种惩罚制度。村内有人被杀,通常死者家属及外家亲属齐集一起,向凶手索取极高的赔偿,包括身价费、抚恤费、眼泪费、埋葬费等等,有些村寨头人故意挑拨,扩大事态,从中渔利。如当事者无力偿付,

  • 排持

    见“哈烈”(1630页)。

  • 兀良罕

    即“兀良哈”(108页)。

  • 东丹

    东丹国的省称(510页)。

  • 秃满答儿

    ①蒙古斡亦剌部贵族、元帝室驸马。至元(1264—1294)年间,尚元世祖忽必烈孙女脱脱灰公主为妻。一说其即是《元史·暗伯传》中所提的秃绵答儿。至元二十四年(1287),继乃颜乱后,曾参与诸王哈鲁(即哈

  • 隆款

    毛南族乡规民约。又称“龙缓”。流行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地区。由各村、峒民主推选有名望的老人共同制订,以维护地方的利益。内容包括抗拒外来侵犯和维护当地风俗、山水两个方面。违犯规约者由

  • 刘粲

    ?—318十六国时期汉国(前赵)国君。字士光。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刘聪子。自幼兼习文武。光兴元年(310),父即位,封河内王、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兵4万攻晋洛阳,掠梁、陈、汝、颍,

  • 高借沙

    ?—1817清代云南宗哈(元阳县境)地区反封建领主的起义首领。哈尼族。新兴地主。嘉庆二十二年(1817),与同族人高罗衣、朱申率众起义,反对土司领主和清政府,拥高罗衣为“窝泥王”,受封为大都督。义军相

  • 蜗牛脍

    古时壮族民间风味食品。流行于广西山区壮族民间。制法:将山林中捡回的大蜗牛,用煮开的米汤烫死,把蜗牛肉取出,去内脏、洗净,用竹刀将蜗牛肉切成细片,加油、盐、葱、姜等调料,入锅炒熟,即可进食。其味鲜美脆嫩

  • 瑶稳部

    辽代部族名。辽兴盛后,归附于辽,成辽属部之一。辽于该部置诸官职,属辽北面属国官。按辽制,凡属国、属部之官,大者可封大王,小者置部节度使,命原部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施,以保柔远之道。辽兴宗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