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文

蒙古文

蒙古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其字母表源于回鹘文,包括5个元音字母和14个辅音字母。字母在词首、词中、词末有不同的变体,从上到下以词为单位连写。行款是从左往右竖写。字母的数量、形体、拼写方式等早期与回鹘文基本相同。因此把初期的蒙古文又称作“回鹘(体)蒙古文”。关于这个文字创制的具体年代,尚未发现直接的证据,学者们存有不同的意见和推测。不过,至少有700年以上的历史,它的现存实物资料中,年代最早的是1225年的《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17世纪中叶(1648),在回鹘式蒙古文基础上出现了又一种蒙古文——托忒文(“托忒”是“清晰”的意思),这是为新疆地区蒙古人设计的方言文字。在1982年新疆蒙古人宣布自愿放弃已使用300多年的这个文字,恢复对胡都木蒙古文即传统蒙古文的学习和使用。蒙古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得到不断改进,尤其自50年代以来发展变化很大,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现在有28个字母,其中元音字母5个,辅音字母23个,还有转写汉字的几个特殊字母,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蒙古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借词语音。字母形体有了改进,更加美观和便于书写。正字法经过全面审理和规范,更加合理和系统化了。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5年实行文字改革,创制了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俗称“新蒙文”(与此相对,传统蒙古文被称为“老蒙文”或“旧蒙文”),又称“斯拉夫蒙古文”或“基里尔文”。不过,在民间仍有人一直学习和使用传统蒙古文。据蒙古《真理报》1990年6月3日报道,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作出决定,要恢复学习和使用传统蒙古文。

猜你喜欢

  • 李志甫

    ?—1340元末畲族起义军首领。一作李至甫、李智甫,又名李胜。畲族,福建南胜(今南靖县)人。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六月,与汉族黄二使领导畲、汉人民起义军,向漳州进攻。广东刘虎子率众在潮州响应,起义

  • 白琉璃

    书名。全称《浦鲁派历算之格言项饰白琉璃鬘贤明精宝》。成书于1683—1685年。全书635页。作者第斯桑结嘉措(1653—1705年),博学多才,深受五世达赖信任。1679年被五世达赖委任为政务长官—

  • 赵坛

    ?—1865清代甘肃临洮藏族土司。※赵正炖子(一说为侄)。咸丰二年(1852)父卒,于次年袭临洮卫指挥使职,兼管土司事务。同治元年(1862),奉命率本部兵守狄道州城,抵御西北回民反清起义军。受朝廷赐

  • 板闷竜

    傣语音译。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各勐负责管理水利灌溉系统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组织人员兴修沟渠和分水灌田。傣族地区各级封建领主为确保各种贡纳和实物地租的征收,对农田水利特别重视,宣慰使司署(西双版纳地区最高

  • 郑国鸿

    1777—1841清朝将领。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今凤凰县)人。回族。幼袭父职为千总。嘉庆八年(1803),参与镇压湖南永绥厅苗民反抗,补永绥屯守备。历任湖北黄州(今黄冈县)协都司、提标中军参将、广西平

  • 朋素克喇布坦

    ①(?—1712)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萨玛第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嗣额尔德尼济农号。遣使向清入贡。受康熙帝命,调解札萨克图汗成衮与土谢图汗察

  • 冷面

    朝鲜族传统食品。流行于延边等地区。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载:其原料“用荞麦面、沈菁菹、菘菹和猪肉”。菁菹,即腌的韭菜花;菘菹,指腌的青菜、白菜或黄芽菜。今调料种类略有增加,不仅有猪肉、白菜,还

  • 合四卑腊因铁里卑稍只

    契丹语。为契丹※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应天皇太后※长宁宫。

  • 别乞

    蒙古语音译。又作“别”、“伯”、“毕”、“卑”。源于突厥语,意为“贵人”、“官人”。《元史语解》卷8:“伯克,回回官名”。唐代汉译“匐”,近代音译“伯克”。《元朝秘史》释作“官名”,据《秘史》,在蒙古

  • 思曩儿簇长官司

    明代四川藏区土司官署。又作思囊儿簇长官司。洪武年间(1368—1398)置,隶属松潘卫。永乐十二年十二月(1415.1),与松潘地区其余15族长官司一起,派人入朝贡马,赐以钞、币、袭衣等。宣德五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