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北回民起义

西北回民起义

清朝回族反清起义。同治元年(1862)五月,西北太平军陈得才和捻军张宗禹部,到达陕西渭南,回族人民纷起响应,以华州、渭南仓渡镇、同州(今大荔)王阁村和羌白镇为基地,以任武、赫明堂、白彦虎等为首,组成18大营,人数达20余万,控制渭河两岸。二年初,清廷派多隆阿前往镇压。三年(1864),义军退往甘肃,活动于陕甘边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各地回、汉、撒拉、东乡、维吾尔等族,群起响应,遂形成以马化龙为首的宁夏金积堡、以马占鏊为首的河州、以马文义为首的青海西宁和以马文禄为首的肃州(今酒泉)等4支武装起义队伍。新疆以妥明领导的、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地区,也有数支回、维吾尔等族人民联合的反清武装。人数近百万。其中以白彦虎等人领导的陕甘回民起义军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与太平军、捻军协同作战,攻取关中、渭河流域不少城镇,并实行了兴修水利,发展农牧工商业,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措施,加速了革命势力的发展。七年(1868),以白彦虎为首的陕西18大营,由于任武的牺牲,遭挫折,缩编为4大营,退至金积堡,与马化龙义军联合抗清。义军与左宗棠率领的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在金积堡、河州太子寺、西宁大小峡等战斗中,大败清军,击毙敌将领多人。九年(1870),因各义军未形成统一核心,缺乏配合,加之一些首领叛变投敌,各路义军被各个击破。清军占领金积堡,马化龙等一批将领惨遭杀害。河州马占鳌降清,并于同治十一年(1872)编为清军三旗,帮助镇压起义军。次年西宁义军马永福、肃州马文禄相继降清。白彦虎率陕甘义军出走新疆,与新疆回、维吾尔等族各路义军坚持抗清,至光绪三年(1877),白彦虎余部出走俄国,起义全部失败。

猜你喜欢

  • 海古水

    辽代河名。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东北海沟河。女真族完颜部发祥地。女真人本迁徙无常,至献祖完颜绥可时乃徙居海古水旁,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自是以此为根据地,迅速强大起来。

  • 他漏河

    古水名。一作它漏河。见于《新唐书》。即《魏书·勿吉传》之太鲁河。所指与太鲁河略有差别,太鲁河仅指今洮儿河,他漏河尚包括洮儿河注入嫩江后之嫩江下游流段(一说仅指洮儿河,或说还包括今松花江东流段)。达末娄

  • 破六韩孔雀

    ?—525?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军将领。族属匈奴,破六韩氏(潘六奚氏)。匈奴单于后裔。先祖潘六奚封右谷蠡王,后世遂以为氏。以骁勇著称,世袭部落首领。孝明帝正光四年(523,一说五年),随族人※破六韩拔陵于

  • 滇岸

    东汉时烧当羌首领之一。※滇良子,※滇吾弟。时该部势盛,雄于诸羌。东汉中元二年(公元57年),随滇吾率步骑5千攻汉陇西(治今甘肃临洮)诸塞,败陇西太守刘盱于枪罕(今甘肃临夏)、允街(今甘肃永登南),继败

  • 火儿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火而赤”、“豁儿臣”、“和尔齐”。《元朝秘史》释为“带弓箭的”,即佩弓矢环卫者。《元史·塔察儿传》:“火儿赤者,佩鞬侍左右者也”。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

  • 五部遗教

    书名。乌坚林巴(又称查推雅杰钦巴)大师撰。成书于14世纪。传为埋于地下之书——伏藏。共五部:《神鬼遗教》、《王者遗教》、《王妃遗教》、《译师班哲达遗教》及《大臣遗教》。一说此五部书(五章)均发掘于山南

  • 金帐汗国

    见“钦察汗国”(1668页)。

  • 萧陶苏斡

    辽臣。字乙辛隐。契丹族。突吕不部人。为奥隗部节度使萧里拔之孙。史载其为人谨慎,不妄交。道宗时入仕。清宁九年(1063),国内发生“重元之乱”,举家赶赴道宗行宫,投入平叛。时年尚幼,已如成人,补笔砚小底

  • 莫多娄贷文

    ?—538东魏将领。太安狄那人。鲜卑莫多娄氏(莫氏)。北魏普泰元年(531),随高欢起兵。后为伏波将军、武贲中郎、虞侯大都督。从击尔朱兆于广阿,以功加前将军,封石城县子。又随破尔朱氏于韩陵,进爵为侯。

  • 上六工

    清代撒拉族地区名。即街子工、草滩坝工、查加工、苏只工、别列工、查汉大寺工。指清雍正八年(1730)后,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期间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部撒拉族地区。“工”,突厥语音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