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昌族

阿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蒙撒”、“蒙撒掸”、“衬撤”、“汉撒”等自称。人口有27708人(1990),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的龙陵等县。源于古羌人南迁的一支。其先民远在公元2世纪便居住在怒江流域及以西广大地区。史籍称其先民为“寻传蛮”、“峨昌”、“萼昌”等。阿昌之名始见于《元史·地理志》,记述宋时已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后逐渐向西南迁移,先后定居于保山、腾冲、梁河、陇川、潞西等地。历史上较早与汉、傣、白等民族交往,促进本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15世纪中叶,居住在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已学会种植水田和制造铁器。解放前农业生产已较为发达,梁河培植的优良稻种——“毫公安”被当地群众誉为“水稻之王”。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铁器制作,如“户撒刀”享负盛名。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但不同程度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陇川、潞西和梁河3个方言区,大多数男子都会说汉语、傣语。实行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阿昌语称“作涅勤”),但结婚由父母包办,残留夫兄弟婚的转房习俗。居屋多为砖瓦木石结构,一家一个院子。妇女服饰花样较多,通常已婚妇女穿裙子,未婚妇女多穿长裤。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多姿多采的民族歌舞。盛行鬼灵信仰和祖先崇拜,在户腊撒地区还普遍信奉小乘佛教。行土葬。传统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富有反抚精神,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抗汉族和傣族封建领主的斗争。19世纪80年代曾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对陇川边境的入侵。

猜你喜欢

  • 沙毕纳尔营

    伊犁将军以僧徒、属民组建的营。“沙毕纳尔”,蒙古僧侣领主所辖属民和徒众之称,汉译“庙丁”。土尔扈特部原驻牧伏尔加河流域时,阿喇木占巴呼图克图曾辖有大量属众。乾隆三十六年(1771),随该部渥巴锡汗回归

  • 乞伏益州

    十六国时期西秦将领。陇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鲜卑人。乞伏氏。西秦主乞伏乾归宗亲。受封秦州牧。西秦太初七年(394),以前军将军职领兵救援前秦苻登,拒击后秦姚兴,不久,苻登兵败被杀,遂引兵还。同年,受命

  • 俟利发

    柔然、突厥、回鹘等官号。亦作颉利发、俟利伐、俟列弗、俟列发、希利发等。据王国维《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此官号始自柔然,如柔然可汗阿那瓌有族兄称俟力发示发,从父兄称俟利发婆罗门等。突厥沿袭之,以为

  • 南诏西岳

    南诏封山名。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封五岳四渎,以高黎贡山(又作高黎共、高丽共、高良公,一名昆仑冈,在永昌、腾冲之间,山下平川、草木不枯,有瘴气)称西岳,为五岳之一。山在怒江西岸

  • 太守

    后赵太祖武帝石虎年号。349年,凡1年。石世、彭城王石遵即位后,沿用其年号,未改元。

  • 楚琥尔乌巴什

    ?—约1684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又作楚琥尔、书库尔、楚库尔。绰罗斯氏。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喇第三子。原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等地。17世纪20年代初,曾参与反对硕垒乌巴什的斗争。明天启五年(162

  • 喀喇沁右翼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南部。牧地东界敖汉旗,西界正蓝旗,南界皇庄屯,北界翁牛特旗。元属大宁路,明初隶大宁都指挥使司,后为察哈尔所据。天聪年间,喀喇沁部长苏布地偕从叔色棱等降后金。九

  • 奎焕

    清朝大臣。字章甫。蒙古镶白旗人。监生出身。光绪十七年(1891),赏记名副都统衔,为驻藏帮办大臣。十八年,奏请驰封班禅外祖父期美汪布公爵。十九年,奉命与英国特派驻哲孟雄立之行政长官柏尔在大吉岭签订《藏

  • 角端

    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又作角��。《南村辍耕录》等称:相传其形怪异,色绿,高数十丈,头生一角如犀牛,形状似鹿而生马尾,能日行1万8千里,通晓诸国语言。据云成吉思汗西征时于印

  • 夏国

    见“西夏”(6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