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鞮
春秋时白狄鼓氏酋长。亦作苑支。鼓氏为春秋时的“子国”,故亦称“鼓子”。周景王十八年(前527),晋正卿荀吴(中行穆子)率兵进击白狄鲜虞氏,并分兵包围鼓氏(在今河北晋县境)。鼓氏因外无鲜虞氏支援,内断粮草,食尽力竭而降,君臣被晋军掠入晋国。不久,被晋国释归鼓氏故土,安抚部众,意在阻止鼓民投靠鲜虞。二十四年(前521),因不堪晋国奴役,起兵反晋,投奔鲜虞氏。翌年,荀吴率晋军进行镇压,晋军武士乔装为粮商潜入,鼓都昔阳亭(在今河北晋县西北)失陷,再次被俘,鼓氏灭亡。
春秋时白狄鼓氏酋长。亦作苑支。鼓氏为春秋时的“子国”,故亦称“鼓子”。周景王十八年(前527),晋正卿荀吴(中行穆子)率兵进击白狄鲜虞氏,并分兵包围鼓氏(在今河北晋县境)。鼓氏因外无鲜虞氏支援,内断粮草,食尽力竭而降,君臣被晋军掠入晋国。不久,被晋国释归鼓氏故土,安抚部众,意在阻止鼓民投靠鲜虞。二十四年(前521),因不堪晋国奴役,起兵反晋,投奔鲜虞氏。翌年,荀吴率晋军进行镇压,晋军武士乔装为粮商潜入,鼓都昔阳亭(在今河北晋县西北)失陷,再次被俘,鼓氏灭亡。
清末于云南傣族地区建立的学校名。由民主革命先行者※刀安仁(傣族)创办。校址在干崖(治今云南盈江)新城傣族聚居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刀安仁从印度考察归国后,在兴中会会员秦力山协助下筹办。招收傣族
甘肃省卓尼地区土族的自称。参见“土族”(63页)。
清代新疆伊犁携眷驻防兵。乾隆三十年(1765)置。依八旗建制,分左右两翼。左翼1昂吉、6佐领,称上三旗。每佐领兵丁83至84名、闲散兵丁44至45名。右翼1昂吉、10佐领,称下五旗。每佐领兵丁66名,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在长庆《唐蕃会盟碑》中有载,为赞普之“侍从官”或“近侍官”。此职在吐蕃囊日松赞时已有,在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兴佛诏书中亦列有此官职名称。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鄂罗克依接赛音诺颜部右翼右后旗界,西至鄂博尔固恩接瀚海界,南至诺尔干库克博尔接赛音诺颜部右翼中末旗及瀚海界,北至乌兰诺尔接本部右翼后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
即“兀者”(107页)。
见“督罕河卫”(2356页)。
古城遗址。俗称“白城子”。见“统万城”(1785页)。
?—1627后金大臣。满族。完颜氏。祖居完颜地方(今吉林省通化市西南)。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初期,率众来归,封牛录额真(汉译佐领),隶镶红旗满洲。侍卫努尔哈赤左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哈达
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俗名北寺。在山东临清市西、卫河东岸先锋桥畔。始建于明初。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历经明清屡加修缮。今存大门、西南讲堂、北讲堂、望月楼、大殿(礼拜堂)、穿厅楼、沐浴室、后门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