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鹿棋

鹿棋

内蒙古牧区的传统棋类。蒙古语称为“鲍格因吉勒格”。起源于7—8世纪以前,在游牧民族中流行,距今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就刻有这一棋盘。蒙元时期,在蒙古族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1948—1949年间在蒙古古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窝阔台的汗宫万安宫(建于1235年)废墟中出土一副鹿棋棋盘,其格式与现在流行的完全一样。棋盘成正方形,经线、纬线各五条,对角斜线6条,交叉成25个点。在中心经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蒙古语称“乌拉),一为尖顶形,一为平顶形,内有十字线,亦构成几个交叉点。由2人对弈,一方执2子,称作鹿(蒙古语为“鲍格”)。另一方执24子,称作狗(蒙古语称“脑亥”)。对弈之前,在内层的交叉点上放8只狗,成正方形,余16子备用。两只鹿放在中心经线的两端。鹿子按直线先走,跳过一只狗,即将此狗杀死。若有两只狗挡路则不能通过,只能向空点移动一步。执狗子方用所余16子设法阻止鹿的跳杀,待16子用完后,再移动棋盘上的狗子,躲避或阻档鹿子跳杀和移动。最后不是鹿被围死,就是狗被杀光,以此定胜负。因线条纵横交错,变化多端,趣味无穷,且可就地画盘以石子对弈,十分方便,故千余年来,长盛不衰。流传到农村后,人们更其名为“狼吃羊”,改鹿为狼,称狗为羊,两座山都变为尖顶山。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亦有此棋,称为喇嘛棋或和尚棋,其源流待考。棋盘相同,但仅有一座尖顶山。子数及下法与蒙古鹿棋不同,一方为“和尚”执1子,放在棋盘中心点,另一方执16子,放在棋盘外围点上。和尚以挑担方式(亦有以穿死前方同直线上相连的两子方式)吃子,另一方设法将和尚逼入山顶或死角困死,和尚被困山顶时可飞行到中心经线另一端无子占据的点上逃生。

猜你喜欢

  • 打了巴

    锡伯族婚俗之一。主要流行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地。举行结婚仪式的第二天晚上,女方家要举行迎亲晚会,由“奥父”(迎亲爹)、“奥母”(迎亲娘)主持,目的在于活跃婚礼气氛。新郎的男女朋友也前来参加,并

  • 乌介可汗

    ?—846唐代回鹘汗国第十四代可汗。��跌氏。※昭礼可汗之弟,※彰信可汗之叔。原称乌希特勤。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所破,署飒可汗被杀后,为近可汗牙帐十三部推为可汗

  • 耶律老古

    契丹开国初期将领。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侄。契丹族。史载其性沉毅,有勇略。自幼受养宫中,成人后追随阿保机南征北讨,多有功。阿保机登皇位时,以力拥为佐命功臣之一。后在开国之初“诸弟之乱”中,严束部下,未

  • 皇庄

    清代皇室庄园。归皇帝支配。未入关以前时期,已有庄园之设;入关定都以后,相继设千余庄。粮庄,以输皇粮;银庄,以缴皇银;祀典,以供牲猪;奉先殿进鲜,以供鱼雉;内厩,以供豆秸。分封王公,制以其爵次之别,分别

  • 宝堂寺

    召庙名。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部。俗称西召,又名准格尔召。明天启二年(1622),从西藏请来两位喇嘛,始建。蒙古语称葛丹石达力布大尔展林寺。崇祯元年(1628),重修。立两块石碑。清代名为宝堂寺。

  • 黑水城

    地名。西夏语“黑水”译音为额济纳或亦集乃。西夏西北部军事重镇。12监军司之一,黑水镇燕监军司治所,可能始建于西夏。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朝灭西夏后,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置亦集乃路,蒙古语称哈拉浩

  • 罗布札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一译罗卜札。※达瓦齐长子。乾隆二十年(1755)受清军追击,随父自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逃奔乌什,被乌什伯克霍集斯擒执,献于清,遂落籍北京。授公品级,赐乾清门行走。二十四年(

  • 尼昂

    参见“德昂族”(2520页)。

  • 库玛尔路协领公署

    见“库玛尔路”(1112页)。

  • 大金国志

    书名。南宋人宇文懋昭撰(一说为宋、元间人所辑,伪托宇文懋昭)。40卷:凡纪26卷、开国功臣传1卷、文学翰苑传2卷、杂录3卷、杂载制度7卷、许亢宗行程录1卷。前有进书表,末署端平元年(1234)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