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

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扩大个人声威,先后三次进攻高丽。从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起,隋炀帝就积极扩军备战,拟东征高丽。大业八年,隋军水陆两路,首攻高丽:陆军一百一十三万人,号称二百万,由炀帝亲自率领,分二十四军从涿郡(今北京)出发,随军民夫二百多万,趋平壤;水军七万人由大将来护儿率领,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出发,浮海先进,直指浿水(今朝鲜大同江)。高丽举国军民据险坚守,顽强抵抗。隋军普遍厌战,士气低落,纷纷逃散。水军进至平壤,先胜后败,不敢复留。炀帝亲率隋军主力久攻辽东(今辽宁辽阳)不下;大将宇文述、于仲文率陆路九军,计三十五万五千人,趋至平壤附近,终因粮尽而还,至萨水(今朝鲜清川江)遭高丽伏击,生还者仅二千七百人。大业九年正月,隋炀帝再次征天下兵集涿郡,又募民为骁果(即卫士),拟二征高丽。四月,炀帝率大军渡过辽河,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炀帝指挥,猛攻辽东城;一路由大将宇文述、杨义臣率领,直趋平壤。水军仍由来护儿统领,从东莱海口出发。辽东城高丽守军拼死奋战,隋军攻城,二十余日不下,双方损失惨重。六月,隋宰相杨素子、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发动兵变,进围洛阳,企图夺取帝位。炀帝不得不撤军平叛,二征高丽之战又告失败。大业十年三月,炀帝亲临涿郡,三征高丽。时隋境已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所征兵士多失期不至,炀帝遂留驻辽西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不敢渡辽河东进。来护儿率水军自登、莱海道进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击败沿路高丽守军,直趋平壤。高丽民众因连年作战,早已困弊不堪,国王高元被迫遣使求和。八月,隋军班师回国。隋炀帝三征高丽,前后持续三年之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也给高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猜你喜欢

  • 庚子赔款

    亦称“大赔款”,简称“庚款”。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各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所规定的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定,故名。在“议和”中,列强为了

  • 谢玄北伐

    东晋收复北方失地的军事行动。淝水战后,晋军陆续收复一些战略要地。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八月,谢玄奉命率军北伐,首先攻占彭城 (今江苏徐州),刘牢之亦攻克鄄城。谢玄北伐,得到河南人民支持,相继攻占了青

  • 桑弘羊理财

    汉武帝对内兴作,对外征讨,造成了府库空虚,财政危机。出身于洛阳商人家庭的桑弘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侍中身份参与制订、推行盐铁专卖政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

  •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为镇压维新运动而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因是年为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政变”。维新派与帝党结合,把维新运动推向高潮,顽固派对此极端惊恐和仇视,迅速地聚

  • 夏(窦建德)

    隋末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建立的政权。参见“窦建德起义”。

  • 张慕起义

    蜀汉广汉(治今四川广汉北)、绵竹(治今四川德阳北)农民起义。诸葛亮的南征北伐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建兴五年(公元226年)广汉、绵竹地区农民,在张慕领导下,举行起义。杀贪官污吏,夺取军需物资。都尉张嶷

  • 陈洪进纳土

    割据福建漳、泉一带的陈洪进,人少势弱,为对付吴越、南唐的侵凌,而主动靠近宋朝,接受其节度使封号, 称臣纳贡。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四月,入朝宋太宗,又为保持自身地位,上表献其二州、十四县地,受到

  • 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的政治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之法”。所谓“尽地力之教”,即鼓励农民“治田勤谨”, 积极生产。所谓“平籴之法”, 即丰年时,由官府以平价收购粮食;荒年时,

  • 赤眉起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王莽代汉以后,企图通过复古改制缓和阶级矛盾,也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使广大农民生活更加苦难。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徐(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发生大灾荒,琅玡(治今山东诸城

  • 三饷

    明末额外增加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项赋税。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依万历六年《会计录》全国垦田七百余万顷,按亩加派“辽饷”,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又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