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围攻使馆

围攻使馆

义和团运动中攻打各国驻华使馆的事件。1900年5月下旬(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下旬)八国联军先遣队以护卫使馆为名进入北京后,各国公使就蓄意挑衅,侮辱中国官员,干涉京城警卫事宜,逼迫清政府镇压义和团,派联军在使馆区备战、巡逻,任意枪杀中国官民计百余人。6月19日(五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得知大沽炮台失守消息后,照会各国公使于二十四小时内离京赴津。次日德国公使克林德赴总署质问,途中开枪射击清神机营章京恩海不中,被恩海开枪击毙。联军四出寻衅,慈禧太后下令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21日(五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对外宣战,最初四、五天,慈禧太后全力支持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使馆,清军和义和团攻占和焚烧了比、奥、荷、意四国使馆和华俄道胜银行,联军退守英、美、俄、法、德等国使馆。此后以至北京失守,慈禧太后支持荣禄等主和派对使馆明攻暗保,以为向列强求和的“余地”。荣禄以前方吃紧为由调走义和团,又阻挠董福祥甘军行动,增派武卫中军控制局面,向使馆暗送秋波, 要求谅解,送去面粉、蔬菜、水和瓜果。攻打使馆五十六天,毙伤联军和使馆人员共一百九十五人,但团民和清军伤亡更大。慈禧太后等为了废帝立储、保持权位,利用爱国军民的义愤,违背外交惯例攻打使馆,转移了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方向,大批军民因此不能开赴抗击联军前线,而又给联军入侵造成口实。

猜你喜欢

  • 穿鼻草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炮制的不平等条约。1840年9月1日(道光二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清政府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国侵略者谈判。琦善抵广州后,力反林则徐所为,尽撤战备,一意主和。他在和英国

  • 三饷

    明末额外增加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项赋税。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依万历六年《会计录》全国垦田七百余万顷,按亩加派“辽饷”,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又每

  • 袁世凯东山再起

    1908年11月(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去,宣统即位,摄政王载沣以“回籍养疴”为名将袁世凯逐出朝廷。袁世凯虽被罢官,但仍实际掌握着北洋军阀集团,并在朝中遍布党羽耳目,时刻注视政局变

  • 任子

    秦汉时代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制度之一。担任二千石以上职务的官僚,任职到一定年限后,可保举子弟一人为官吏。功劳卓著的文官武将和皇亲国戚,也有保举子弟二人或二人以上为官的权力。因其保举任官的对象都是其兄弟子侄

  • 杨可告缗

    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长期战争及连年水灾造成汉王朝府库空虚,而富商大贾趁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汉朝廷颁布算缗、告缗令。算缗(汉代把用线连串的钱叫缗钱,每一

  • 廷议

    明代阁臣与各衙会议大政的制度。为发挥官僚佐政和供咨询的作用,明代使“廷议”制度化。凡遇国家大事及推举文武大臣,则命内阁官与各衙大臣进行集议。参加的官员为阁臣、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及有关文武官

  • 滇案

    见“马嘉理事件”。

  • 督办军务处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对日作战的参谋总部。1894年11月2日(光绪二十年十月五日)清廷设督办军务处,命恭亲王奕訢为督办军务大臣,庆亲王奕劻为帮办大臣,翁同龢、李鸿藻、荣禄、长麟为会办大臣。该处系临时机构,

  • 四正六隅十面网

    明朝政府对农民军的军事围剿计划。明末农民起义日益发展,明廷震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以陕西、河南、湖北、江北为“四正”,由“四巡

  • 大理

    五代、宋时我国西南地区以白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九世纪末,南诏改称大礼。经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斗争,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白蛮大姓段思平灭大义宁,次年建大理国,年号文德。辖地以洱海为中心,包括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