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大运河

大运河

我国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运河之称,始于宋代,元、明以后渐成通称。唐朝以前则将运河称为沟、渠、漕渠、漕河、运渠等。但一般所称的“大运河”,则特指隋炀帝时修建的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始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成于大业六年,历时约六年之久,先后动用民工数百万人。大运河共分四段: (1)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荥阳西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达于淮水。(2)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傍鄱阳湖东侧,经江都(今江苏扬州)入长江。该渠原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又名邗沟,隋代将其疏浚、扩大。(3)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经太湖东侧至余杭(今浙江杭州)。(4)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运河全长五千多华里,贯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五省,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元、明两代曾对大运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浚修。清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改由今道出海,造成运河干涸,加之海运兴起、漕运废止,运河遂失去了过去的重要作用。一些地段终因久弃不用,长年不修而淤成平陆。

猜你喜欢

  • 益州戍兵起义

    宋真宗时川峡士兵起义。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正月,益州(今四川成都)戍卒赵延顺等杀兵马钤辖符昭寿,驱逐知州牛冕,发动起义,推举农夫出身的都虞侯王均为领袖,建号大蜀,年号化顺,设官置署。攻占益州、汉

  • 湖北纺织官局

    见“湖北纺织四局”。

  • 伊犁交涉

    沙俄侵占伊犁后,清政府与沙俄进行了多次交涉和谈判。沙俄是乘新疆局势混乱之机,于1871年7月(同治十年五月)以“代为收复”的名义侵占伊犁的。事后清政府即派署理伊犁将军荣全自科布多率兵前往接收,遭到沙俄

  • 理藩部

    清末官署名。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改理藩院为理藩部,职掌为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减去原掌管的一部分外交事务(划归外务部),内部组织仍旧。主管设尚书、侍郎,1911年(宣统三年)改称大

  •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

  • 令黔首自实田

    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具体措施。黔首即庶民。一说因农民用黑巾裹头,故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名民曰黔首”。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 “使黔首自实田”。(《史记·秦始

  • 廷议

    明代阁臣与各衙会议大政的制度。为发挥官僚佐政和供咨询的作用,明代使“廷议”制度化。凡遇国家大事及推举文武大臣,则命内阁官与各衙大臣进行集议。参加的官员为阁臣、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及有关文武官

  • 朵甘、乌斯藏都指挥使司

    明代设置的西藏地方军政机构。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政府在西藏设立乌斯藏卫(今西藏)和朵甘卫(今西藏东部)指挥使司以及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等地方行政机构。各处的官

  •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

  • 金夏议和

    金朝与西夏连年交兵,互相残杀,大大削弱了抵御蒙古军南下攻掠的力量。金哀宗继位后,在停止进攻南宋的同时,于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十月遣使与西夏修好。二年九月,双方成立和议,改变西夏的藩属地位,双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