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抗倭斗争

抗倭斗争

十四到十六世纪中国军民抗击沿海地区日本海盗集团的斗争。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是日本南北朝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混战。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组织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从元末明初,倭寇就时常在我国沿海骚扰,明初重视海防设置,在沿海地区,置卫筑城,水陆设防。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太仓卫指挥佥事翁德率领卫所军队击败侵掠苏州、崇明的倭寇。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辽东总兵,都督刘江领导爱国军民在辽东望海埚全歼倭寇二千余人。从此,倭寇不敢再作大规模的侵扰。正统(公元1436年—1449年)以后,明朝政治日趋腐败,沿海武备废弛。特别是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时期,严嵩当政,沿海倭寇为患达到高潮。江、浙、闽受害最烈。山东、广东也被波及。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五月,由汉、壮、苗、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朝爱国将领张经领导下,大败倭寇于浙江嘉兴王江泾镇,斩敌二千,是继望海埚大捷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人自动列栅拒战,终于击败倭寇。沿海一带人民奋起抗倭,长江下游沙岛上的沙兵,南汇盐民组织的盐丁,都力战有功。在人民抗倭斗争的推动下,嘉靖末年,明朝一部分爱国将领如谭纶、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人在粤、闽、浙等地,领导军民,屡败倭寇。其中以戚继光功绩最著。戚继光(公元1528年——1587年),山东牟平人,嘉靖三十四年调到抗倭前线,经总督胡宗宪推荐,被任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他见当时卫所军队已十分腐败,毫无战斗力,就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成“戚家军”,经过严格训练,掌握“鸳鸯阵”的战术,长短兵器配合作战,并备有火器。戚家军英勇善战,在广大人民的配合和支持下,嘉靖四十年,平定浙江倭寇,随后又入闽剿倭,和俞大猷一起,平定福建倭寇。嗣后,俞大猷又在广东歼灭倭寇。为害二百多年的倭患,最后平息。

猜你喜欢

  • 北魏末年僧侣起义

    北魏末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大批破产和失业农民,为逃避繁重的赋税徭役,假慕沙门,入寺为僧,谋求生路。但他们入寺后却受到寺院地主的奴役,终日辛劳,而生活却十分清苦。各级僧侣地主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职权,对

  • 齐万年反晋

    西晋时关中氐族人民的反晋斗争。郝散、郝度元兄弟的反晋斗争,给秦(今甘肃天水)、雍(今陕西西安西北)二州的氐、羌族人民极大鼓舞。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族豪帅齐万年,在泾阳(治今甘肃平凉西北)率众起

  • 阳平关战役

    宋蒙间一次重要战役。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窝阔台汗命次子阔端经略四川。次年秋,阔端率军数万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大安镇),宋将曹友闻率军迎战于阳 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兵败身死,所部全军

  •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的一次人民起义。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拱卫首都, 防御柔然,在北境建置了许多军镇。其中的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抚冥(今内蒙古

  • 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国割据局面。参见“魏”、“蜀”、“吴”。

  • 南阳保卫战

    唐军保卫南阳(今河南南阳),抗击安史叛军的战役。南阳地处中原与江汉之间,为江汉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安史叛军占领中原之后,江、淮财富不得不经由长江、汉水运抵洋川(今陕西洋县),再输入关中。这条运输线

  • 关东军

    关东军阀组织的讨伐董卓的军队。董卓独揽朝政,激起官僚、贵族的不满,袁绍奔河北,董卓杀其在洛阳、长安的亲属五十多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关东军阀,为扩充个人势力,便以讨伐董卓,为袁家报仇之名,纷纷

  • 宗法制

    我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并且维系不同等级贵族上下级关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产生于西周,是由古代父家长制结合周代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制定的。其表现形式为:周王自称天子,被确定为天下的大宗

  • 孔子作春秋

    孔子晚年,感到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于实现,为把自己对于政治历史的见解传之后世,因而根据鲁国史官的原始记载,作《春秋》一书。《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

  • 中美续修条约

    美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排斥华工的条约。1879年(光绪五年)美国卸任总统格兰忒利用调停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时机,迫使清政府答应对华工赴美可以“改章办理”。1880年11月17日(光绪六年十月十五日)美国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