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斋文选
七卷。明张元忭(1538-1588)撰。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浙江绍兴山阴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卒谥文恭。著有《绍兴府志》等。是集为张元忭诗文别集。凡七卷,其中文六卷、诗-卷。卷端刻行状、墓志、墓表、小传各一篇。有万历十一年(1593)邓山赞序,万历三十年邹元林、吴达可序,万历三十一年周汝登序。史称元忭少负气节,品端志洁,矩矱严然,无蹈入禅寂之病。其诗文虽无甚显著成就,但尚能自抒情愫,没有多少讲学者的迂腐气。有万历年间刻本存世。
七卷。明张元忭(1538-1588)撰。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浙江绍兴山阴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卒谥文恭。著有《绍兴府志》等。是集为张元忭诗文别集。凡七卷,其中文六卷、诗-卷。卷端刻行状、墓志、墓表、小传各一篇。有万历十一年(1593)邓山赞序,万历三十年邹元林、吴达可序,万历三十一年周汝登序。史称元忭少负气节,品端志洁,矩矱严然,无蹈入禅寂之病。其诗文虽无甚显著成就,但尚能自抒情愫,没有多少讲学者的迂腐气。有万历年间刻本存世。
十五卷。明李堂(1462-1524)撰。李堂,字时升,号堇山,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累官至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著有《堇山集》。是集因鄞县有赤堇山,而李堂曾居于其侧,
二十卷。清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近代学者。早年结识清末学部参事罗振玉,就读于东文学社。1901年赴日留学,翌年回国,任南通、苏
十九卷。清彭兆荪(1769-1821)撰。彭兆荪,字湘涵,号甘亭,晚号忏摩居士。镇洋(今江苏太仓)人。贡生。十五岁应顺天乡试,颇有文名。但屡试不第。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未及而卒。兆荪少时随
十九卷。《附录》一卷。清邱志广(约1661前后在世)撰。邱志广,字粟诲,号洪区,又号蝶庵,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不详。顺治中贡生,任长清县训导。著有《柴村集》。是集凡十九卷,其中,文十二卷、《蝶
一卷。毛扆编。毛扆(1640-1713),字斧季,江苏常熟人。酷爱藏书,是著名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的第五子,幼聆父训,承家学遗风,亦擅校勘。因拟售书于吴江潘耒(1646-1708)而撰此书目,后转售泰
十二卷。明薛应旂(见《薛方山纪述》)撰。此书为他讲学之语,分为二十四篇,各以首二字为名,而每条皆冠以薛子曰。由门人向程作音释。书中主要论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如认为心即道,人心本与天通。圣之所以为圣者,在
二十七卷。胡宗懋撰。胡宗懋,生卒不详。此目为收集金华郡所辖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等八县所著书籍,依四部编排。首列书名、卷数,次著录撰者时代、姓名、籍贯,再为引据史志中各种书目的
三卷。清吴凌云(生卒年不详)撰。凌云字得青,号客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嘉庆五年岁贡生。嗜好读书,经师遗说,无不通览。曾借馆于钱大昕孱守斋,尽读其所藏书。所著《十三经考异》,援据精核,多前人所未
九卷。宋赵善璙(生卒年不详)撰。赵善璙,宋太宗七世孙,家于南海(今广东广州)。端平(1234——1236)中曾任江州知州,其余事迹不详。此书主要编辑宋代名臣大儒嘉言懿行可为法则者。全书共分学问、操修、
十卷,首一卷,清濮文旭修,张行简纂。张行简,字儒三,本县人,举人。《汉阳县志》光绪十年(1884)刻印。卷一地理略,卷二营建略,卷三人物略,卷四百典录,卷五祀录,卷六名录,卷七图录,卷八文录,卷九簿录